你的野草是我的花園——郭怡孮 國畫欣賞【蘭州畫室微課堂】

他在花鳥畫理論上畫家見解獨特,相繼提出“大花鳥精神”、“你的野草是我的花園”、“重彩寫意”、“技法重組”“尋根意識全球意識並進”等主張。他的作品內容與形式兩方面都有新探索,形成了自己鮮明的個人特點。

郭怡孮,1940年出生在濰坊,受郭味蕖指教學習繪畫,後專攻中國花鳥畫,為中國美術協會員,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副主任,作品淳樸含蓄,富有生機。曾獲文化部優秀美術作品獎。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和美國、加拿大的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出版有《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郭怡孮》等多部畫集。編著有《中國畫教材》、《郭味蕖花鳥畫技法》、郭怡(子宗)白描花卉寫生》、《中國畫花卉技法》、《花卉寫生教程》、《花鳥畫創作教學》等。

郭怡孮是郭味蕖先生第三子,自幼受父親的薰陶,耳濡目染,擅長花鳥畫。郭怡孮青年時期還喜愛文學詩詞,曾理想成為一名作家。但時逢十年“文革”,蹉跎了青春歲月。在幾年中遍嘗創業艱辛,終於渡過了生存難關,積累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因其酷愛書畫,遂由欣賞逐步痴迷至深。他又決然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愛的繪畫事業之中。

1959年,他進入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初習西畫,後專攻中國花鳥畫。1978年起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創作力求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出新,注重表現生活中的自然美,作品淳樸含蓄,富有生機。他還致力於繪畫理論研究,是當代中國畫創作活動的重要組織者、美術教育家和花鳥畫創作的代表性畫家。

他對於當代中國畫的看法

創作思想的開放,也帶來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畫的邊界要不要重新劃定———擴散和嫁接得太多了,就會失去中國畫原有的特色和韻味,容易發展得“不倫不類”。同時,當今畫家們的總體書法水平令人堪憂。不少作品畫面漂亮但書法寫得歪歪扭扭,急需修煉。

中國自古以來書畫不分家,只有把書法練好了,畫作才會更有韻味,筆墨也才會更生動,我國曆代很多著名畫家,同時也是大書法家,比如宋代的宋徽宗、米芾,元代的趙孟頫,近代的吳昌碩,他們的繪畫作品中都透露出濃濃的“筆意”,這是中國文人寫意畫的特點,也是中國畫特有的“書寫性”的體現。“遺憾的是,我國的書法教育一度出現斷層,一些年輕的國畫家因為字寫得太差乾脆少寫或不寫,這就使他們創作的中國畫在精神內涵上有所缺失。

還有一些人全面接受西方的構圖方式,認為畫面上書寫過多會影響整體的繪畫性體現,這其實也存在理解的誤區。實際上,中國畫強調寫意精神,畫面並不追求照相式的寫生,書法體現了作者的心情和畫面是相輔相成的,即使在當代也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