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很久了,还是没有offer":学会做求职记录,快速搞定工作

来源|流沙言职

01.

"找工作很久了,还是没有offer"

最近,朋友燕子在找工作,但是连着面了几家之后,都没有给她发offer,她都有点灰心丧气,感慨自己35岁的高龄还要再就业,可是企业都不喜欢年龄大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我问她难道就没有一家不介意你的年龄吗,都是因为这个拒绝你的吗?

“倒也不一定。怎么说呢,好像有那么一两家是吧,别的可能是因为我过去在一家公司待太久了,也有可能因为我的相关经验不够.......哎呀,我自己也不确定了。而且我越来越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了......"

燕子的状态代表了很多求职者的状态:面试了很多企业没有拿到offer,然后继续投简历继续面试。

既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也没有好好分析失败原因,看似“急功近利”地想找到好工作,可是行动上却及其“佛系”。

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就不足为奇。

想改变这种状态,我推荐一个自己求职时常用并且有效的方法:做记录。

说来也简单,就是把你求职的过程用文档、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明晰求职目标,总结求职经验和教训,精准、快速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02.

为什么我们要对求职过程做记录?

有人会说,找工作已经很辛苦了,为什么要弄得和在公司做项目一样,事无巨细存档?原因有二:

1.我们需要借鉴历史信息

现在假定这样一个场景:

你收到A手机大厂的邀约电话,你挑灯夜战拜读了手机行业的历史演变、发展现状、市场格局、未来前景等,然后在第二天的面试中侃侃而谈,深得面试官的赏识。

回到家你坐等offer,期间你收到了另一家手机大厂B的邀约面试电话,你应约,准备择优选择。

照例你要做一番行业、企业、职位的信息搜集,不过行业的信息,你在几天前已经做过功课了,你调用大脑里掌管记忆的区域为你工作时,却发现知识有点支离破碎。

于是你只好再次打开浏览器,查看历史浏览记录,可是cookie也被你清理了,最后你不得不重新检索关于行业的信息,而这些花费了你将近半个小时。

这个时候你对自己说:要是当时保存在文档里就好了。

这就是做记录的好处,帮助我们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调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当下的问题。

大脑的记忆力是最不可靠的。遗忘曲线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新学一项知识后,如果不复习,第二天只留存原来的33.7%,遗忘速度会随着时间减慢,一周后留存25.4%,一个月后仅剩21.1%。

基于此,我们将有用的信息及时记录下来才能在未来有据可查。

2.避免凭直觉做决策

面试的时候我们常常面临取舍,比如手里有多个offer,你该如何选择?

你大可以在脑海里过一遍每一个offer的优缺点,然后用你所谓的“深思熟虑”选择一个;

也可以查看一下你之前针对每个面试岗位做的信息记录、职位分析、个人的职业发展的匹配度,最终将offer的优缺点列出一个表格,让这些“数据”帮助你做出决策。

前者很大程度上凭直觉,而后者则是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搜集、科学的分析之后做出的理性决策,二者一对比,高下立见。

求职的过程中几乎时刻都面临决策,做记录能帮我们通过信息、数据来做出理性判断,而不是陷入凭直觉做决策的误区。

03.

求职记录三部曲

好了,现在你知道做记录很重要了,我们这一部分就来讨论一下如何完成求职过程中的信息记录。

分为三个部分:面试前的信息搜集、面试中的沟通、面试后的复盘和分析前两项重在记录,最后一项重在分析。

我把它们称之为求职记录三部曲。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用的工具有文档、表格、思维导图、印象笔记(或其他在线笔记工具)、PPT等工具,最后产生的文件如下表。

求职记录三部曲当中涉及的文件

一、面试前的信息搜集

面试前我们要做功课,搜集行业信息、企业信息和岗位信息,我们可以在EXCEL的同一个工作簿当中做三个表,分别是:行业信息搜集表、企业信息搜集表和岗位信息统计表。

1.行业信息统计表

求职时的行业信息有三个作用:

第一帮助自己全方位了解行业的发展潜力,作为是否进入此行业的决策依据之一,当然如果你是在此行业已工作多年,则是通过最新的行业状况来做出对行业趋势的判断;第二为了应对面试官的提问,比如:谈谈你对XX行业的看法;第三通过梳理行业的脉络,对应聘公司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有初步的判断。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对这些信息“眼过一遍”,但事实是这样记忆比较凌乱和松散,通过“手过一遍”,便能将其系统化、结构化,便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行业信息一般包含发展历程、行业现状、市场容量、竞争格局、未来前景等,将这些信息列示在excel表里。

行业信息搜集表

如果政策和技术影响较大的行业,还需要重点列示这两方面的信息。

不过,EXCEL表有个缺点,当文字信息较多时,放到表格中就会显得格外臃肿,比如“发展历程“”行业现状“这样的信息,我们可以将这部分信息放在word文档里,然后在表格中以超链接的形式插入这份文档。

像这样:

行业信息搜集表插入超链接

如果有需要特别说明的内容可以通过添加批注的方式完成,像这样:

行业信息搜集表对特殊内容加批注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文字内容比较多,为什么不直接放在word里?

这是因为随着面试次数的积累,你会去不同行业面试,通过EXCEL表做记录就相当于形成一个小型的“行业数据库”,需要了解哪个行业直接检索就可以看到。

而且这也是为我们后期做企业的信息整理做铺垫。

当然,开始可以将行业的信息放在word文档里,随着行业的积累再整理到excel表里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我个人的习惯是终归是要整理成表格,索性开始就一步到位。

2.企业信息搜集表

企业信息的搜集相对要个性化一些,除了像“企业规模”、“主营业务”这样的基本信息外,还可以加入个人比较关心的因素,比如“位置在哪里”,“老板是何许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表格的制作、信息的填充。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的是”所属行业“这一项,可以引用”行业信息搜集表”中的相对应的行业,以实现两个表的连接(方法自行百度)。

当需要了解企业所在行业的状况,一键点击就可以查询到,如下图

企业信息搜集表将“所属行业”和“行业信息搜集表”建立连接

我们在进行这一步时,很多项目是无法填空的。

比如”组织架构”“营业额”这样的数据。如果公司比较知名,经常会有曝光,我们可以搜集到相关信息。但如果低调的公司或者小公司,我们很难找到蛛丝马迹。

这时候这个表格的另一个作用就会凸显出来:我们提前列示出了我们想要了解的企业的内容,便于我们在面谈的过程中做进一步的沟通调研。

3.岗位信息统计表

在岗位信息表里,我们常规列示的项目可以有:部门、岗位职责、技能要求、薪资、应聘要求、是否管理岗、部门架构等信息,更加个性化。

同样的,”所属公司“这一项也可以引用"企业信息搜集表“当中的公司信息。

岗位信息统计表

岗位信息表信息如果足够完整,我们可以做多种维度的对比。

比如:

不同企业的同类岗位的技能需求的比较。

同样是做新媒体运营,M1公司和M2公司对于岗位技能的要求千差万别,M1公司侧重内容电商,而M2公司则看重品牌价值的打造,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自己更擅长哪一个。

同一企业不同岗位的薪资的比较。

M3公司的新媒体运营和渠道推广薪资差出一倍,我们就要评估自身能力素质能否匹配到工资高的那一个。

这样对比的意义在于首先帮助我们了解自身和岗位的匹配程度,其次了解目前的能力水平在劳动力市场的价格,由此对自身形成一个理性的评估和判断,避免高估或低估。

搜集完信息并完成这三张表后,在对行业、企业了解的更加充分的同时,我们也对企业、岗位产生一些疑问。

如果说带着答案去和面试官交流可以展示我们的专业性,那么带着疑问去面试,则展示了我们的诚恳和用心,这无疑会增加面试通过的几率。

而且,随着面试岗位逐渐增多,这样的一个工作簿就形成了一个小型的数据库,除了能指导我们在面试时有的放矢外,当我们未来要了解某个行业、企业的状况时,不用在搜索引擎上搜海量信息,而是先打开这个小型数据库做初步查询,在此基础上更新信息会更加高效。

二、面试中的信息沟通

前期的信息搜集完成之后,我们就要正式进入面试环节了。

在这一步,我们带着对于企业、岗位的疑问和HR、面试官侃侃而谈,但是注意不要仅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做三件事:

1.面谈过程中注意观察并牢记招聘者对于你关心的问题的说明

很多问题的答案就藏在和面试官的谈话中。

比如面试官说:我们主营业务包括A、B、C,其中A是明星产品,占据我们销量的50%。那么你就可以调研一下A的价格,由此倒推出此公司的营业额。

2.利用好提问环节进行提问

当然,面试官多以提问为主,对于本公司和岗位的说明比较少。但是很多面试官会在最后礼貌地问一句:你还有什么要问我的吗?

很多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不知所措,一方面他们不太确定面试官提问的目的,另一方面他们确实无问题可问。

而此时的你,带着那么多疑问、困惑,就可以真诚地向面试官求教。

不过要注意问题最好不要超过3个,且不能涉及太敏感的问题(比如负面新闻等),更不要在这个时候问薪资。

如果问薪资等于浪费了一个问题,因为后续如果双方意愿都比较强烈,谈薪资是必走流程,而此时应该针对的是公司、岗位的探讨。

3.面试结束后第一时间将关键问题记录在案

什么叫关键问题?

比如数据类,企业规模,营业额、人员构成等,你关心的问题也可以称之为关键问题。

如果你不能马上打开电脑更新你的“公司信息搜集表”和“岗位信息统计表”,那么用手机做临时的记录就是不错的选择。

这个时候“印象笔记”就会派上用场,记录在手机上,却能实现手机端和PC端的同步。

这类小工具适合零碎的,不用太多的文字的即时信息记录,像一个中转站,起到了临时存储的作用。

比如像这样:

记录面试中的关键信息

当然,后续时间足够时,要将这些信息及时补充到自己的“公司信息搜集表”或“岗位信息统计表”里。

类似的工具还包括有道云笔记、石墨文档;另外讯飞语记也值得推荐,因为直接输入语音即可转文字,用于时间紧、碎片化的记录。

三、面试后的复盘和分析

我们面试后常见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表现够好,开心到飞起,恨不得奔走相告;表现不尽如人心,颓废一会儿,接着打开招聘APP疯狂投递。

但是很少有人会把面试过程进行复盘,记录结果,总结原因,而这些就是我们这一步要做的事情。

我们分两个层面来做记录,第一层面是复盘,第二层面是分析。

1.复盘

1)利用思维导图复盘面试过程

无论你对面试的过程是否满意,当你回到家中,首先要做的不是处理或高兴或失望的情绪,而是将大脑调到“回忆”状态,开始对你的面试过程进行复盘。

打开思维导图,主题写“XX面试复盘(日期)”,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复盘。

一般面试官的提问都是有逻辑可循的,比如他会按照自我介绍、工作经历、项目经历、压力面试这样的顺序来提问。

我们通过回忆,将面试提问列示,同时还原我们在面试过程中的回答。如下图:

对面试过程进行复盘

记住,这个过程要尽可能还原当时的提问和回答,不要受个人好恶对内容加以修饰。

在还原的过程中会引发我们的一些思考,这个思考就可以用于我们后续的分析,我们在后面的内容中会讨论到。

2)记录面试结果

将每一次的面试结果记录在“面试结果统计表”当中,这个表格当中包含面试时间、公司名称、岗位、薪资、面试流程、面试结果、成功/失败关键因素等信息,如下图:

面试结果统计表

通过这样一个表格能清晰地看到每次面试的结果及原因分析,帮助我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以上两个复盘表格越早整理越好,因为诚如上文所述,记忆有不可靠性,而且战胜惰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想到马上做”,避免在中间环节拖延,导致整个记录工作无法进行。

2.分析

当我们已经面试了数家企业,积累了一些面试的复盘信息后,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做分析和决策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汇总面试常见问题,形成答题套路,避免踩“坑”

在对面试进行复盘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常被面试官提问的问题,也是我们高频“踩坑”的问题。

我们可以将它们单独摘出来,分析自己失利的部分。

如果自己分析还是找不到原因,可以请教他人,找到一个或几个相对“适合”的答案,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套路”。

我们将这些高频问题及其“套路”记录在“高频问题汇总表”里,分为“我的答案”和“改进答案”两项,这样通过对比加深记忆,避免再次踩坑。

高频问题汇总表

下次遇到同类问题时,我们就可以从自己的题库里调用问题模板,轻松作答。

当然,所谓“套路”并非一成不变,套路第一需要体现你的个性,第二还要随着当下提问环境的变化实时更新。

如果认为完成一次问题的总结就可以一劳永逸,那就大错特错了,随时更新很重要!

如果你愿意,一些出现频次不那么高的问题也同样可以被保留在“题库”里,增加“题库”的丰富性。

2)对offer做取舍

不是只有没有offer让人郁闷,offer多了同样让人纠结。Offer A和offer B如何选,凭空想象,有失客观。

我们调用“企业信息搜集表“、”岗位信息统计表”,比较不同公司、岗位的优劣势,再结合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前景,综合考虑我们自身的专长和兴趣,就会有比较客观和理性的判断,而非凭感觉做出选择。

3)通过分析成功率高的岗位,明确自己的优势和职业发展方向

还记得我们前面做的“岗位信息搜集表"吗?此处,可以将它和“面试结果统计表”相结合进行分析:对你来说,怎样的岗位面试成功率高?

将“岗位信息统计表"和“面试结果统计表”结合分析

举个例子:

你面试了5家企业,都是新媒体运营岗位,但是拿到2家企业的Offer,你通过分析面试流程,发现你拿到offer的这两家企业都没有笔试环节,你成功的关键一方面因为避开了写作这个“弱项”,另一方面因为你在做编辑方面能力突出。

再进一步分析另外三家没给你offer的岗位JD,你发现他们在技能要求里都对于“能及时根据热点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做了相关说明,于是你明白有写作类要求的新媒体岗位显然不是你的长项,至少暂时不是。

不过这个结果让你有点受打击,你当初还自认为自己的文章写得不错呢。

但是好处在于,你开始思考未来你做新媒体运营到底要做通才还是专才。你的优势是编辑,但是显然仅有这样一项技能,即使做到拔尖也没有太大的竞争力,你需要再培养1-2项核心优势。写作能力虽然暂时没有被认可,但是有基础,可以继续精雕细琢。

至此,你不但更加确信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还厘清了未来的职业方向。

从两个表格的冰冷数据到让人振奋的职业发展方向,我们看到了记录这些信息的价值所在。

4)分析求职成功率,帮助我们做决策和预测

分析这些信息的另一个价值是:通过分析offer数量,计算求职成功率。

这项分析需要额外再做一个工作,即打开各大招聘网站,数数你在不同的平台投递了多少份简历,获得多少邀约电话,拿到多少面试机会,最终成功获得几个offer,然后计算各个阶段的转化率。

简历投递统计表

为了更形象地看出变化,我们可以根据转化率数据做一个漏斗,像下图这样。

求职转化率漏斗

我们还可以分招聘渠道进行转化率的分析,方法同前,不赘述。

如果我们再查看一下我们开始投递简历的时间和拿到offer的时间,我们也可以评估出我们的求职效率。

这些数据有什么作用?能帮我们做决策和预测。

举个例子:

一般简历投递后被邀约的概率大概10%左右,也就是说投递10份可以获得一个面试邀约。

那么如果是上图15%的概率,那说明简历做的质量还可以,被邀约率已经高于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了,那么接下来的主要精力就是集中在准备面试上。

但如果被邀约的比例还不到5%,那么可能你的简历改进的空间还很大,你此刻应该完善你的简历了。

再比如:

如果我们从3月1日开始求职,拿到Offer是3月31日,历时整整一个月,那么未来在规划跳槽或辞职时,这个数据就可以作为参考。

如果这些数据通过反复实践得到了验证,那么它们的可参考性就非常高,我们就可以依赖它们做出更科学的决策,甚至是预测。

当然表格可提取的维度还有很多,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个性化分析。

这就是记录求职信息的过程。

04.

记录信息的附加价值

这些信息、数据并不是在求职结束后就完成了它们的使命,作为一份宝贵的“数据资源”,未来也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对行业、公司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可以看做简单的行业研究;对岗位信息的搜集则帮助我们更明晰职业目标,明确自己该具备怎样的岗位技能;面试后的信息整理和分析则是我们决策和预测的基础。

更进一步,如果我们能对这些信息保持动态更新,我们在把握行业、企业的发展、就业的趋势上将快人一步,这些都是记录信息带来的益处。

终于用如此长的篇幅讲完了求职时的信息记录,看起来又是对惰性的一大挑战。但是相比找不到工作的焦虑,多做几个表格又算得了什么呢!

所以,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困惑时,看看它们,那些信息、数据自然会告诉你答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