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之道,建立屬於自己的私域流量

2019年,“逃離美團”成為了我們的合作商家群體之間的熱議話題。面對高額的抽傭,高額的推廣費用,結局就是忙活了一年,利潤全貢獻給了美團。


之前,遇見一位餐飲店老闆,當我們和他閒聊起這個話題時,不由自主地打開自己家的美團後臺數據。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一個月的平臺扣點達到了五位數。


如今,外賣平臺抽成極高不說,還有高額的推廣費用,還有平臺強權下的各類型活動。處於平臺底層的商家苦不堪言,卻只能忍氣吞聲。



美團外賣創立5年多,從平臺補貼到超高佣金,市場已經培育完成,成熟到了該收割的季節。資本殘酷的打法讓市場從業者已經毫無招架之力,在商家眼中平臺的盈利手段可稱之為貪婪。


商家們感受著流量的快感,卻沒有享受著流量的利潤。


現在的商業模式下,流量確實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流量越來越貴,我們應該怎麼辦?其實,我們完全可以著手打造屬於自己的流量渠道,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畢竟,靠誰都不如靠自己。


01私域流量攻略會員體系

品牌建立屬於自己的會員體系即為重要。有了會員體系,經營決策就有了相對可靠的數據支撐,同時會員體系也是最好獲得用戶粘性的方法。


建立會員體系只是最基礎的步驟,我們需要利用會員系統留存的客戶信息,去增加與客戶之間的互動效果與互動頻率才是關鍵。


通過我們獲得的數據去有效地、深度地分析客戶。同時,我們要了解自己的定位,掌握客戶的需求,維護客戶的關係。對於經營者而言,精準的需求匹配才能完成基本的品牌綁定與消費儲值。


舉個例子:

一家奶茶店,在開業時推出了1元即可激活會員的策略。用戶花費1元即可激活,並且獲得價值15元的飲品一杯,邀請三人註冊,即可獲得會員儲值卡一張,用戶儲值100元,即可有機會獲得100天免費暢飲的錦鯉。

通過這個開業會員營銷活動,奶茶店在開業一週內收穫了近3000會員客戶。


完善的微信社交生態,足矣讓我們通過手機實現整個商業零售服務的流程。尤其是小程序的快速發展,能夠高效地完成粉絲、店鋪、營銷的三者結合的完美轉化。

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二維碼,社群,朋友圈互動,小程序等社交與營銷工具,通過最簡單的方式,把客戶留在自己的微信裡。


舉個例子:

一家社區水果店,只做附近小區的生意,老闆通過社交,讓附近到他店裡購買水果的居民都添加了微信,宣稱添加微信後可以提供送貨上門服務。並且,推薦一個客戶購買水果,即送20元現金紅包。後續,每月定期推出社群活動日,進口水果集體預售折扣等活動。一個月時間,小區幾百戶家庭的水果生意,全被拿下。之後,這家水果店通過同樣的方式,在不斷地複製到各個小區。


03微博營銷

對於商戶而言,能有效地通過微博進行品牌宣傳推廣,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想說的是,不容易只是相對的。一旦商戶掌握了微博的玩法後,不僅能夠有效地解決用戶流量問題,還能夠完成商戶品牌的沉澱。

其價值在於品牌傳播與粉絲互動。通過內容、互動、優惠等不同形式的活動開展,是培養用戶粘性的絕佳渠道。

舉個例子:

某火鍋店品牌,在經營的同時經常拍攝店內相關的美食,裝飾,故事,趣事等圖片與視頻內容併發布在微博上,進行傳播。數月時間,將自己打造成了一家城市網紅火鍋店,源源不斷的用戶來此用餐,體驗其所打造的火鍋文化。


04抖音營銷

抖音毫無徵兆地大火,讓很多受制於傳播成本的普通小商小戶窺見了一線生機。網絡傳播的趨勢已經延展到了個人IP屬性至上的道路上,成就了許多品牌的營銷傳說。

對於我們的普通商戶經營者而言,如何玩轉抖音,成了問題。但是,這不是問題,掌握內容輸出的四個核心要素即可:場景,故事,趣味,支點。


舉個例子:

某滷味店,店主通過抖音小視頻分享自己對滷味的選材,製作,以及自己經營滷味店這些年遇到的故事。通過一年的努力,幾乎是零推廣成本的前提下,收穫了30000多粉絲,自己滷味店的生意也比之前翻了好幾倍。


當今,消費群體的主力軍為90後新生代,在物質豐富的市場下,他們的購買力基本來自於認同。認同你的品牌,認同你的理念,認同你的故事,認同你的文化……

認同,即消費!

所謂平臺,也不過是一個你與用戶之間的溝通,這種溝通是不具備絕對的穩定性的。而來源於你自建的流量池裡的用戶,是具備相對穩定性的。可以實現多層次的溝通與互動,可以實現精準營銷,可以培養用戶的認同感,可以迎合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做一個有事故的店鋪,做一款有文化的產品,做一片有曬點的環境,做一位有支點的店主,都可以通過新媒體工具去展現,去推廣,去吸引,去轉化,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用戶流量池。將流量利潤留給自己,回饋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