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郁达夫之“眼”看娄烨深处—春风沉醉的夜晚

【春光乍暖鸭先知,男欢女爱正当时】

烂熟的春光,带着了沉酣的和热,流露在钱塘江的绿波影里,江上两岸的杂树枝头,树下的泥沙地面,都罩着一层嫩绿的绒衣,有一种清新的香味蒸吐出来。四月初的午后的阳光,同疾风雷雨一般,洒遍在钱塘江岸村落的空中。澄明的空气里波动着的远远的蜂声,绝似诱人入睡的慈母的歌唱,这正是村人野老欲伸腰偷懒的时候,这也是青年男女为情舍命的时候。——郁达夫

王平与江城的爱是无法言说的,我爱你与你爱他都是交媾时的随口情话,但真正的爱流于二人往来的“伊甸园”中,两人散步、抽烟,随意而自然的携手,在低沉的暮云下,在漫流的小河旁,在春风中疯狂摇曳的细柳旁尽情诠释着二人不被世俗相容的深爱。

江城是个克制又放肆的极端男子,他可以为了成全爱人与妻子的平静选择决绝退出,又可以为了发泄混迹于同志酒吧,于寻欢作乐中咂摸内心的孤独。王平因不能忍受分手而割腕时,江城倒在就把的卫生间痛哭失声,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离开,自己却只能用压抑的哭声表达对世俗的抗议。

而与跟拍他的摄影师罗海涛的再次爱恋,是江城派遣和王平分手痛苦的第二选择,这个曾经受雇与王平妻子的男人罗海涛,也在不断跟踪观察中陷入江城的生活,并体验着另一种感情的刺激。而这段感情也注定是无疾而终的。江城就像过客,总会在生命中遇见一些人,然后相爱,最终离开。

【喧闹世界里一个人的孤独】

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得的这种孤独,倒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种孤独,还更难受。看看他的同学们,一个个都是兴高采烈的在那里听先生的讲义,只有他一个人身体虽然坐在讲堂里头,心想却同飞云逝电一般,在那里作无边无际的空想。——郁达夫

影片整个是灰色压抑的,正如压抑的内心。影片中不断出现各式人在街上走动的场景,在众声喧哗中,孤单寂寞如影随形。江城是孤独的,尽管他不爱女人,但他却完全理解女人,正因为理解,他在王平妻子爆发后,选择与王平决裂,还二人以平静。罗海涛女友无法理解三人行的“和谐之旅”时,是江城,默默的陪坐在旁,陪她唱“那些花儿”,理解和宽容让他总是退出打扰过别人的世界,在灯红酒绿中留下歌,光影绰绰间留下自己迷离的舞姿,然后一个人残忍而决裂的继续砥砺前行。尽管伤口已遍布心上。

【也罢,浑浑噩噩生吧】

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 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 苍天呀苍天,我并不要知识,我并不要名誉,我也不要那些无用的金钱,你若能赐我一个伊甸园内的“伊扶”,使她的肉体与心灵,全归我有,我就心满意足了。——郁达夫

影片结尾,发黄的画面上白色的字,竖着的字在灰纸的映射上力透纸背,就像片中的各式人物游走在灰暗的天空下,无所谓风景,无所谓人物,都是这枷锁遮罩下的星光,浑浑噩噩,即便前行,仍旧在迷蒙的天空下踽踽独行,期待着天将明的时刻来临。

散文里,一个前途迷茫的写作者搬进了一栋房子里,和一个丧父的孤女劳动者同住,彼此的交流和生活,让二人惺惺相惜,可是在残酷的现实压迫和无法预知的未来下,两人无法在一起。而在电影中,异性换成了同性,生活的戏剧性,爱与恨的摩擦,梦幻与现实,刻意简单的爱和放纵在生活磋磨下已物是人非。最终的现实是散文里大宫女仍旧被欺辱,写作者无法出人头地,电影中所有的爱都是转瞬即逝的。一如天空中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的盖在那里。即便云层破处也能看得出一点两点星来,但星的近处,黝黝看得出来的天色,好像有无限的哀愁蕴藏着的样子。

【尾声.郁达夫哀叹】

只有这大自然,这终古常新的苍空皎月,这晚夏的微风,这初秋的清气,还是你的朋友,还是你的慈母,还是你的情人,你也不必再到世上去与那些轻薄的男女共处去,你就在这大自然的怀里,这纯朴的乡间终老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