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镇杰清明忆岳父:从农村小子到梨园名门的乘龙快婿,感谢您!

一张方正忠厚的脸,一双炯炯有神的眼,出口低声细语却有着一种不容质疑的坚定。年届不惑的杜镇杰务过农、经过商,每一样都干得有声有色,但是,最让他难以割舍的还是那二十多年剪不断理还乱的粉墨情缘……

山东莱州(原掖县)沙河镇西渡家村是杜镇杰的老家,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至今还生活在那里。18岁之前,杜镇杰一直在地里干农活,广阔的胶东大地练就了他浑厚嘹亮的好嗓子。197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考进了中国戏曲的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成为当年整个公社远近闻名的新闻人物。

从一个地方口音浓重的农村小子,到八十年代初京剧舞台独领风骚的青年代表,他付出的努力与艰辛是可想而知的。他至今清楚地记得,大姐用小麦秆编辫子卖钱,20个一尺半高的圈才卖一毛五分钱,大姐每月拿出两块钱,除去邮票和信封,剩下的就是他的生活费。

勤奋好学的小杜引起了一位老师的注意,人家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没想到竟是鼎鼎大名的马长礼的女儿。

去年的清明,杜镇杰回忆岳父马长礼 先生,有这样的一篇内容:


马长礼先生


2016年11月22日,北京京剧院著名老生演员杜镇杰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他的老岳父——著名表演艺术家马长礼的照片,并配文说:“三十多年,受您的教诲,您一路走好!”

一个小时后,此消息被北京京剧院确认并发出讣告:“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谭派第四代掌门人谭富英先生弟子,马派创始人马连良先生义子,国家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老生演员马长礼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11月22日16点10分,在北京友谊医院病逝,享年86岁。”

杜镇杰回忆:“我岳父马长礼从小在北京长大,是地道的老北京,是个穷苦孩子,家里不是梨园行的,他的经历能写一本书。这一路学戏,他受了不少苦,经历很多挫折,最开始是学老旦,后来改老生,他自己开玩笑说因为扮相不好看,没唱过旦角和小生,此外他什么都学过什么都会。年幼时期就进入‘荣春社’科班学艺,是以昆曲开蒙的,后来没学出来改修钟表,第二次进入‘荣春社’是学习二胡。我岳父跟我讲他那会儿非常痴迷于学戏,痴迷到什么程度呢?为了跟杨宝森先生学戏,听他唱,他就打听杨宝森先生住哪,然后就在杨先生旁边租房子住。”

杜镇杰说:“虽然我岳父一辈子受的是正规的京剧传统教育,但他一点儿也不保守,他有自己一套想法。比如现在提起他,大家都能想到刁德一这个角色,他在塑造这个人物时,还特意向他的好朋友、人艺的著名演员董行佶请教话剧念台词的方式,所以他剧中的那些台词仔细听,真是字正腔圆特别好听。

我们京剧院2000年的时候就想着复排《沙家浜》,那会儿团长就跟我商量,想让我出演刁德一这个角色,我跟我岳父说,他劝我最好别接这个角色,他说因为我没有见过这种高级特务的原型,现在很多演员把刁德一都给处理成流氓了。那会儿他为体验这个角色,四十年代在前门一带看见很多留日回来的学生,戴着金丝眼镜,文绉绉的,演成流氓是完全走样的。”

在生活中,熟悉马长礼的人都知道这位艺术家非常低调,近些年他一直生活在北京,却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杜镇杰说:“他也不出席那些重要的场合,就整天跟一些京剧爱好者玩儿,他也是个很时髦的老人,喜欢相机、三枪的自行车,还有钟表,有时候买回来特别好的钟表就拆了,然后再装上。老人家脑子特别灵,有一次看我演出的《苏武牧羊》,还说后面要用多媒体来点儿大风,那该多有意境啊!”

“我岳父有糖尿病,可是他也不太在意,年轻时在跟尚小云先生学戏时,就养成了一个爱好——喝冰啤酒,一直保持到老,即便是冬天也喜欢散戏之后喝冰啤酒,有时还要加点儿冰块。他们这代人生活态度特别豁达乐观,一辈子潇洒,一般人真是比不了。”

虽然"小马长礼"的台缘儿雅号在戏迷中已经流传了近二十年,但杜镇杰对这层"特殊关系"却从不愿意多提,他觉得自己在京剧舞台上立身扬名,靠的是个人的努力勤奋与才情实力。对马长礼先生舞台风采的尊重与仰慕,是初入道时对京剧艺术殿堂高邈认知的起始,一经认定便沉迷于此潜心钻下去再没动摇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