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务虚,分享一个总结问题的方法-AAR

前面一直在务实,今天来一把务虚,共同学习和总结一个工作中的方法:AAR。

我们在做 BMS的产品过程中,会遇到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简单或复杂;一般每当解决一个问题后或者完成一个关键节点后,我们都会进行复盘或者总结,AAR 就是把这个过程进行结构化、规范化的一种套路。

AAR(After Action Review)全称叫做事后回顾,主张向新鲜的过去学习,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团队未来的绩效,它是知识管理的一种方法。

网上是这样表述的:AAR 来自于美国陆军的一套标准操作程序,它是一种方法,一种工具,一种手段,AAR 可以让参与成员及时回顾过程中的收获,不论是好与不好的经验。

AAR 可以分为下图中的三个大阶段(图片来源于网络),即准备阶段、执行阶段、跟进阶段。

准备阶段:

这个阶段就是一些准备工作,类似做 FTA,要提前定义好相关范围;这个动作一般是 AAR 的主持人来做,内容可参照图中的 5W1H。

执行阶段:

这个阶段才是重心。我们会针对已经发生的某一个问题或者某一个重要节点开展事后回顾,团队进行头脑风暴,回答四个问题。

1、我们原本期望的结果是什么?

2、实际产生的结果是什么?

3、为什么实际与期望会产生差异?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4、下次再发生时,我们将怎么办?

举个栗子,我想这样会理解起来更有效:

“老王过年要回家,准备乘坐飞机回去,等到了大年二十五时才去买票,发现过年前回家的飞机票已经卖没了,老王只能等年后再回去了”

对此,我们来回答上面的四个问题,如下图所示,相信下一次老王就能买到票了。

跟进阶段:

在执行阶段得到改进措施之后,后面必须进一步跟进执行情况,否则就行不成问题闭环,AAR 就没有真正地起到作用;同时,将这个经验要分享给部门或项目组同样需要此经验的人;这样就完成了行动与经验的双闭环。

下面再说一下 AAR 的原则,在查阅资料后,总结了以下几点:

1、AAR 的会议时间不宜过长,例如 15 分钟~30 分钟即可;

2、AAR 对事不对人,它不是批评教育会,也不是表扬邀功的动作,不能通过 AAR 来考评人;要营造畅所欲言的氛围,领导不能搞一言堂,每个人都要参与讨论;

3、在问题发生后、或某一个关键节点后要尽快开展 AAR,效果更好;

4、按照上面提到的流程一步一步进行,并跟踪落实情况,形成闭环;

5、要做相关领域内的经验传播。

总结:

AAR 是从老东家学到的理念,是知识管理的一种方法,但当时自己没有深入挖掘,这次整理后感觉理解比较系统了;AAR 在工作中使用可以避免相同的错误再一次发生,当然,每一个新流程的使用可能会经历僵化执行 - 固化下来 - 优化改进的过程,使用多了,就会知道这个到底好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