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之路——被环境“毁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告诉我们:事物是矛盾着的联系中存在,其中既有事物内部诸要素的矛盾,也有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

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依据,而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部矛盾必须渗透到事物内部,通过改变事物内在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而起作用。

身处物质生活繁华的务工地,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粗俗的语言文化氛围

动不动“口吐莲花”、“口吐芬芳”在一些同学中屡见不鲜。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和周边的语言氛围影响分不开。

我所在的地区,本地人们(尤其是男人)说话开头的口头禅就是“✘你妈”。孩子们听久了,自然就会学个一二,他们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就是会有样学样。

一个朋友的孩子曾经在上幼儿园的时候这样对着老师说过,这无非就是平时听自己的父亲说的太多了的缘故。这样做的结果是可以想象的(孩子的母亲被打电话要求立刻带其回家进行教育)。

人们常说一个人没有教养,教养这个东西就是从小耳濡目染形成的。

外来务工群体多数本身文化层次不高,说起话来粗野气息十足。他们的子女更是长期浸染在这种环境中,往往会延伸到校园生活当中去。

身为教师,其实最常处理的就是学生之间因这种话语而产生的矛盾甚至于殴斗。你骂了我妈,我说你是我儿子,一来二去,难免事态升级。

(二)来自外部的歧视

这种歧视可以说是“地域歧视”的校园化。它主要由三类构成:

1、本地生源看不起外地生源。

我曾在本地生口中听过这样的话:“我打了他又能怎么样?他是外地的!”这样的话语中深深地烙印着他们对于外来工子女的冷眼看待。

限于自身家庭条件,外来务工子女在物质方面自然没有办法和本地生源想比。吃穿住用行,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本地生源的便利与优越性。

精神层次上,因为本地生源上学的稳定性,决定了他们会比上学地点(随父母工作变动而变动)不稳定的外来务工子女好的多。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学习成绩上。当原本成绩不错的本地学生遇到成绩不如自己或者不讨人喜欢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时,无形中就会流露出一种优越感。

当然,我们得承认,孩子的世界远比成人世界单纯,这种歧视并不会太多。

2、本地家长们的不满意

无论本地人是否承认,外来务工人口贡献了本地的大部分生产总值。

我们常常臆想,如果一座沿海城市(比如深圳)所有的外来人口全部返乡,那会留下一幅怎样的画面!

但是,就如同外国总有人会鼓吹中国威胁一样。享受了福利的本地人也会对一小撮外来人员(或者也是本地人)犯下的小偷小摸等行为进行迁移并扩大到外来人员这个大群体上去,紧接着他们就会连带对其子女不满。

最为显然的体现就是公办学校的分班问题,这一点甚至从幼儿园时期就出现了。本地生一个班,外地生一个班。若不这样,本地家长甚至会去质问学校。可想而知,他们从心底里有多么厌恶外来人员这个群体。

当这种思想蔓延的时候,你很难让外来者无视他们。

3、来自老师的恶意

网络上不乏这样的声音:一个好老师让人终身受益,一个坏老师会毁了人的一生。这一点,从毕业多年仍对当年老师一个行为耿耿于怀,最终成年后进行报复的那个新闻就可以看出。

事实上,或多或少的学生都有过这种遭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尤甚。

我的有一位同事就是如此。

对学生动辄语言侮辱,什么“你是头猪啊!”“不要脸哪!”“滚!”张口即来。说到激动处,一巴掌打到学生脸上也是经常。

有时候,背地里也会议论对家长议论纷纷。言语间同样充满对外地人的鄙视(对,这位同事是本地的)。

我们学校对这样的做法也是禁止的,但奈何常年缺少师资,只能得过且过。

试想,一个孩子如果有此种经历,他的未来又会如何?

(三)网络诱惑

网络是把双刃剑。

对于外来务工者子女来说,网络是他们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或者说心灵慰藉。虚拟世界对他们的影响尤甚。

1、社交再弱化

每逢家长会或者和家长沟通时,提到最多的事情有两个,其一就是玩手机与玩电脑。家长们们多数都要加班,上班时间又长,月休基本是一两天左右。平时没时间带孩子,又怕出门疯的没影,故而电子产品是首选。

种种因素影响之下,本来就缺少玩伴的子女,在网络上找到乐趣之后,课余与周末时间大多沉浸于此,成为阻碍成长的大敌。

2、代入学习的网络糟粕

网络语言有好有坏,学生的辨别能力弱,往往不加甄别的使用。

每常见作文中,造句中出现此类情况。日记中出现的打打杀杀爆头喷血等,此类场面描写也令人唏嘘不已。

做老师的,唯有好言劝之,在校园内监督之——已无能为力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