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谁也想不到,中国油画画师最集中的地方,不在大师云集的北上广,而是在莆田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是国内三大油画生产基地之一,油画从业人员3万余人,占全国的70%,油画产品远销欧美,产业发展后劲强大。

▲油画城内景 彭丽程摄

近年来,位于仙游县榜头镇,总投资12亿元、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的仙游国际油画城拔地而起,并于2019年7月正式开业。与此同时,京东强势入驻,成立了京东全球(仙游)工艺美术品展示交易公共服务平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产业新城互促崛起,新的产业链渐趋完善,将对推动仙游油画产业产生怎样的新变化

网络营销 抢滩时代潮流

谈起仙游油画产业的发展,不得不提王永声。王永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莆田市及仙游县油画协会名誉会长。

▲王永声试水网络直播 陈知摄

1983年,他从香港返乡,带回来三台黑白电视,让小城里的人们“开了眼”。而更重要的是,王永声带里了一颗“种子”,油画种子。“那时国内的油画销售为零。”回忆往昔,王永声的神情中有些得色。油画作为“舶来品”,传入中国已有数百年历史,但是把油画做成产业,他是领路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内还买不到油画布和颜料,只能做来料加工。”王永声先培训,再从香港带回来布料和颜料,最后把制作好的产品通过香港销售到国外。“油画培训零基础,速度快,三到六个月就可以上手。”他的画社不断扩大,从原来的12名学徒发展到上个世纪已经有数百人的规模。

▲王永声油画作品

王永声自己没有想到的是,当年一个单纯的,希望让家乡人有收入的愿望,后来会发展成为数万人参与的大产业。也想不到,仙游会成为全国油画三个基地之一。据统计,仙游从事油画行业人员3万余人,拥有直接出口的企业十多家,大型油画工作室100多家,全国各省市仙游人的直营油画企业画廊1000家,能够有效地与世界最先进的艺术与市场接轨,确保了仙游油画在艺术创意与管理服务上与世界最先进的创意同步。

当年零销量的国内油画市场会超过国外。“油画产业发展到现在,剧情出现了很大的反转。内销不仅已经超过了外销,甚至内销的价格还会比外销高百分二三十。”王永声更没想到的是,以72岁高龄,他入驻了京东工艺品交易平台,再次牵头挂帅油画加电商新模式。

从2012年开始,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购的便利性和巨大的流量,带动油画大众市场的崛起。“艺术家如果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就会被时代淘汰。”网络信息时代的崛起,王永声看到了油画产业新的机遇。

与此同时,同样已经入驻京东产业园的凡图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内,几位年轻人正在电脑前忙着运营电商平台。负责人方金水告诉记者,公司从事油画行业已有近十年时间,之前其销售一直依靠跨境销售,尚未尝试内销渠道。

“我们6月份进来,到现在销售额接近30万元了,效果非常好。”方金水告诉记者,仙游油画产业历来的销售渠道一直是对外贸易,但近年来已现疲态。此次京东平台对仙游油画的抱团扶持,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商机,短短两个月就让其销量几乎翻倍。

京东的入驻刺激油画产业神经,也让福建省油画行业协会会长、仙游国际油画城负责人魏金椿诸多感慨。在他看来,这种转型依托的完全是原来的产业链。“如今网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并喜爱,购物的趋势就是在网上。仙游油画产业的产业链完整,内销持续抬头,借势电商新平台,实现弯道超车,眼下正是好时机。”魏金椿认为,相对于其他产品,油画具备价格优势,时尚优势,为此他十分看好油画的发展趋势。

“现在80后是消费主力,他们喜爱的家居风格偏向简约,色彩明丽,与油画的搭配更为和谐。大众审美和家居风格的改变,也改变着油画的发展前景。”魏金椿表示,“京东平台销售优势已经很明显,七月至今,销量达到1000多万元。”

抱团发展 完善产业链条

仙游油画市场在从无到有,到规模化的仙游国际油画城拔地而起。张加焰是亲历者。

1984年,作为一名艺考生,张加焰开始学习绘画,1987年考上大学,那时他已经在涵江的一家画社当画师,一个月有一千多元的收入,拥有高额收入的他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再后来他辗转深圳大芬村、在潮州画陶瓷、浙江做工艺样品,也培训了许多徒弟。直到2008年,为了照顾家庭决定返乡。

▲油画师在创作 彭丽程摄

2008年,这年有些特殊,国外金融危机,外销遇到瓶颈,油画产品销售的市场由出口转向内销。仙游的油画从业人员们也深切感受到,产业的发展遭遇天花板,急需转型。

仙游国际油画城山人画苑里,画商黄春明正忙着发快递。从仙游职专工艺美术专业毕业的他,可谓科班出身。从画师转型成为一名画商,黄春明有自己的生意经。然而再大的生意经,也大不过回家的诱惑。

画商黄春明一直记得,曾经,每到大年初五这天,仙游的画家和画商都会纷纷从仙游坐班车,风尘仆仆地赶到厦门、深圳进行交易。一方面,画师之间、画商之间资源不共享,被商家压价,发展空间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地域的限制,房租上涨,加上生活成本的提高,原本的价格洼地被填平等种种问题,都束缚着行业再向前发展。

▲仙游林金山油画作品

“抱团,抱团!”从民间传来了强烈的声音。仙游油画产业从起步、发展,自始有着天然的市场敏锐度,在市场的感召和政府的号召下,往原创转型、向更广阔的产业链延伸已是势在必行。

2009年,由仙游油画协会牵头、政府扶持,在老城区——田埁底油画临时一条街市场成了仙游油画人第一个家,张加焰加入了,黄春明从天津回来了。

10年过去,仙游国际油画城建成开业。走进这里,艺术氛围和现代商业相结合,成行成市,艺术与生活气息交织感染。

“楼下是15000多平米的京东商务中心以及200多家电商商户;楼上则是油画交易中心一期,开业数月来,这里已经吸引了100多位油画大师入驻,其中不少是从厦门以及各地转战回乡。”对仙游油画产业的发展,魏金椿如数家珍,这里给油画从业者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易的平台,双向选择的机会。

“在天津,我面对的是单方面的市场,在油画城内,面向的是更广阔的市场。”黄春明告诉记者,作为“生产基地”的仙游,这里有画师,产品更丰富,在油画市场的聚集地,大家将各地的客人都带到这里,交错成一张更庞大的产销网。

此外入驻油画城,有政府各项政策支持,极大降低了成本。他将自己原来的客人带到仙游,客人都觉得不虚此行,在这里能够以好的价格买到好的商品。

整合的福利,张加焰也深切感受到。在仙游国际油画城家豪画廊里,张加焰和爱人、弟弟正在创作定制肖像画。其中有婚纱照、有个人写真。“产业链一直在壮大,大多是在外仙游画商下单,订单都做不完。”张加焰说时手中的画笔也没停下来。

人文交流 营造文艺氛围

厦门画家联盟入驻仙游油画城,谈起这件事,魏金椿眼中有光。

油画届“七剑客”分别是蒋建智、严子宇、黄振伟、邓亚男、杨毅、金日、黄大刀七位油画家。

“产业发展的未来在创造,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型,已经迫在眉睫。这也成为政府主管部门、画廊经营者及画家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七剑客”的加入让魏金椿更具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也会不断提高,越来越个性化的消费者必然要求更优质的产品质量。

▲仙游林金山油画作品

“七剑客”之一的邓亚男是建瓯人,在厦门有自己的工作室,此次入驻仙游国际油画城,邓亚男坦言,自己是看重了仙游作为产业基地,人才聚集的优势,还看重仙游的工艺美术品整个大市场的发展。“我们七个人虽然来自天南海北,但都是在创作原创作品,且风格各异,作品辨识度高,油画和家居本就是一家,仙游红木家具和油画产业相辅相成,前景广阔。”邓亚男说。

油画复制品不是目标,原创作品才有生命力,这点王永声早就明白并付出行动。1993年,王永声赴法考察,那是一次改变他人生方向的一次旅程。“接触到更多的艺术作品,宛如当年家乡人看到电视机一般,艺术表现手法、理念、创意感,全方位刺激我的眼球和心灵。”1996年,王永声将势头正旺的公司关了,将产业发展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徒弟们,自己则辗转北上,寻求艺术上的突破。他的作品已多次入选全国美术大展。

▲仙游李清太油画作品

任谁也想不到,中国油画画师最集中的地方,不在大师云集的北上广,而是在莆田。这样的局面,让王永声有了更大的“野心”。王永声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油画将走进象牙塔。油画一直是“百姓的艺术”,画家一直“把脉”市场再进行创作,这与其他画种的创造是截然不同的,应当与学院派互相交融、相互促进。

72岁的王永声仍然愿意“一切从头再来”。他认为,从颜料、画布、画框到物流等等,油画产业本身也是一条很庞大的产业链,油画产业从无到有也带动了油画颜料、画布行业的从无到有,因此油画产业发展还大有潜力。

王永声认为产业发展到现在,培训新生力量、建立研发团队、进一步借势网络平台已是燃眉之急。作为油画产业的领路人,他眼神坚定地告诉记者,自己愿意继续为行业发展继续贡献自己的心力,为行业培养人才,研发做自己的贡献。

▲仙游李清太油画作品

这个想法与魏金椿不谋而合。据国家统计局预测,在我国居民未来家庭收入中,文化娱乐支出将占14.7%,油画产业若有正确的消费引导,市场前景不可估量。由此,依托仙游国际油画城,一个“综合体”的概念已经初现雏形。

仙游国际油画城将汇聚油画产业链:300家与油画产业链相关企业,如画框、颜料、画布、创意设计、物流等;集聚国内外上千名画家和工作人员;成立年招生300-500人规模的中国油画产业学院;举办油画博览会;举办高峰论坛……魏金椿描述的宏图里有油画工作室群、油画人才培育基地、油画交易基地、艺术服务集市,使油画城成为油画艺术家艺术双创孵化器。同时整合规划休闲、旅游综合区等,形成完整的业态布局,使之成为艺术家、艺术爱好者写生创作,市民及游客艺术体验、文化旅游的新景观,成为油画界人士梦寐以求的理想家园。

来源 :《当代品牌》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