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是解决焦虑最好的办法

随着疫情的到来,本来打算好过年回家也只能放弃。开始的那几天,突然觉得时光慢了下来,以为了过了一周却还只是初三。思家的情绪慢慢熬着,终于也适应了。宅在家里,开始看资格证考试的书,有事可做还能让内心稳下来。


我深深理解了“惶惶不可终日”一句话,焦虑是让人崩溃的前提。“混吃等死”还是一句自我调侃,还能注意到窗外的天气,从下雪了,到下雨了,到刮沙尘了,到紫藤冒芽了……日子来到3月底,朋友圈里的朋友也渐渐沉寂下来,有的一句开始复工复产了。自己还是没能回家看父母,工作还没有信儿,考试还是没消息,不能静心了,看书也不能缓解,一切仿佛失去了动力。看着窗外各种念头就冒出来,这春望何时才到来?


一个人在压力下,未来越来越不确定的情况下,到底能坚持多久?不知道有人是否和我一样?

于是开始放纵自己过日子,每天打打游戏,看看电影,这样过了三天,感觉神经松弛了,于是那个问题又回到脑海中,到底我该怎么用这些时间?


于是开始拿起书,随便翻到哪页开始看,书中见到:小学生的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联系实际讲,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训导学生:我上次说你的话,才管用几天,又重犯了!到底有没有听进我说的话?!学生时代的我们就是在老师这样的唠唠叨叨中长大的。但长大后我们就真的变好了?不再犯错过的事?牢记教训?不,依然是原先的我,因为人就是擅长忘记。

想到曾经第一次去苏州山塘街,那古风古韵的街巷让我感慨良多,听完一堂名人励志的演讲的时候,心里暗暗发誓人生一定要去轰轰烈烈做一些大事。然而回到家的时候,感觉就消失了一半,等到你第二天上课/上班的时候,脑子里只会想那烦人的学科和任务,想今天中午能吃什么。



我们都会忘记一些事情,忘记当时的愤怒,当时的感慨,哪怕当时写了日记,现在再回头看,那些感受也不同。情绪都会离开的,正如疫情也会离开。唯一留下的,是你在疫情这段时间,学了多少东西,做了多少事情。心底还有方向,还有要完成的任务,人就能在这种反复中前进。

强迫自己是为了进去状态,人的神经却不能一直强迫紧绷,适当放纵一下,有助于情绪健康。感悟人生

我想平静就是能和所有的情绪和平共处,焦虑,恐惧,沮丧都是为了让人反思,让人在杂序中理出顺序。如果能懂得这层意思,那么心理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理清了再去行动,良好的行动也有助健康心态,于是就有了良性循环。



例如,当我老担心工作,考试的事,公司真的做不下去,失业怎么办?今年的业绩完不成被炒鱿鱼了怎么办?考试怎么办?可我没意识到这是未来才有可能发生的问题,未来不由我们掌控,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不要再想“如果……怎么办?”,而是做自己能做的事情。道理人人都明白,有情绪也正常,所有学着自我疏导。尝试一些方法。

卡尔·弗农写过一本《我是怎样摆平焦虑的》,是关于心理自助的,而作者自身是一个患病15年的患者。他建议大家尝试“10分钟哄骗法”,当你不想运动的时候,告诉自己只运动10分钟。10分钟大家都能坚持,只要迈出了这一步,锻炼的时间就不止10分钟。

和此类似的还有知乎上曾有过的那个热门问题是“学霸是怎么维持一天8小时以上的专注学习的?”

其中一个回答说,每次不想学的时候就开始背单词,进入状态以后就可以做计划中的学习了。



有人问为什么要背单词,背单词这么低效,明明有很多高效学习办法,学霸就只会这种大家都知道的学习方法吗?

答主解释,学习就像是开车,有一个预热车的过程,先要预热一下大脑和专注力。背单词因为简单,完全不需要预热,什么时候都可以进入背诵状态,但因为是用脑,所以背单词也是可以进入心流的,所以背单词是最合适的学习启动动作。

同理,只要你开始为了想做的事动作,就已经预示着你想目标开始迈步,进入预热了。

因为当你只是用“想”这个动作,其实内心清楚又明白——你根本不会去做。只有动起来,哪怕只是做迈出脚这个动作,执行力都已经开始调动了。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只是做一点点都能有效缓解焦虑,是不是挺简单的。好了,我也该看书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