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重男轻女”的一点点想法

最近在微信上跟朋友聊天的时候,朋友说,她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女孩子长大后是没有家”,她感觉自己的内心仿佛被戳中了一般。近半年以来,她的哥哥开始带女朋友回来见父母了,感觉他们应该快结婚了。这让她内心突然有了一种不安全感,觉得哥哥结婚后,自己不过是寄居在父母和哥哥的家里,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心里拔凉拔凉的。然后又聊到了重男亲女的问题,从小到大,母亲对她也不算差,但是总会偏向哥哥,哥哥在家不用干什么家务活,而自己却经常被叫去干活,也因为从小感到对待不公,小时候也经常跟妈妈吵架,不过庆幸的是,父亲比较开明,对她也很好。自从高二之后,母亲每次洗被子、打扫房子,丢下一句“被子你自己洗、自己整理房间”,虽然自己也能做,但是对于母亲的偏心,这让她感觉很寒心,哥哥是母亲的宝贝,而自己不过是母亲口中的“外嫁女”。她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也比哥哥好,而且母亲是一个爱面子的人,因此也经常跟外人赞扬自己学习成绩好,她很好奇,如果自己成绩不好,母亲又会怎么对待自己?觉得自己在母亲的眼里,不过是用来炫耀的资本。她说的这些,不经让我想起武志红的《家为何会伤人》这本书,开始思考“重男轻女”以及这种家庭模式的运转。

我不否认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不同,毕竟男女在生理上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但这些并不代表就可以成为重男轻女、性别歧视的借口。

从家庭层面来讲,父母是按照社会对性别的要求来进行养儿育女,如果在加上重男轻女的思想,这样的家庭按照这种观念来养育子女,会有什么后果呢?家务活,长辈大都要求女生要去做,男生只是坐在一边打游戏,这有什么后果呢?首先,慢慢地,男性就会觉得这就是女性要做的事情,在男性未来成家之后,也会觉得家务是女性做的,是理所应当的,不懂得感恩,更重要的是,当代女性也已经走出家庭,谋求事业,女性又要承担工作,又要管理家里的各种琐事,长期下来,因家务方面的问题开始,会导致家庭矛盾的可能性较大。第二,我不相信家庭责任感可以不用参与家庭事务,单靠看着别人做家务就是可以产生的,家务在我看来,也是承担家庭责任感的第一步,不管男女若从小缺乏参与家务以及其他的家庭决策,他们的家庭责任感肯定会有所欠缺,这种欠缺,迁移到未来的婚姻中,就会导致“父位缺失”,带来一系列的家庭问题。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所以,就算父母就是偏心儿子了,但是,为了儿子未来的婚姻质量,我觉得是不是需要做某些改变?

另外,对于“养儿防老”这一说,细想一下,养儿真的防老吗?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谬论。如果从小没有培养子女的孝心与责任心,养了一个个白眼狼,还谈何“养老”一说。我理解养儿防老这一需求,但是,为什么只是儿子呢?性别能决定“养老”吗?你看,方向错了。其实,如果真的要养儿防老,得从养育的质量上看,如果父母能够培养出有担当、有家庭责任感的孩子,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就冲着这种品质,总比性别来的靠谱吧。我的另一个朋友,她在培养儿子的养育方面,我觉得挺不错的。她说“我在为我未来的儿媳妇培养一个好丈夫”,她从小就让儿子学习洗碗、做菜、打扫卫生,还有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的决策中,把他当做一个小大人,让儿子说说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以前之所以会有“家务是女性的义务”这样的观念,这是以前的时代特点下造成的,因为以前,长期以来的“男耕女织”,男性更多承担外出挣钱养家的职责,女性则呆在家里相夫教子,这是那个时代的。而现在,时代变了,女性也走出社会了,这种模式,必然会带来家庭的某种平衡的打破。很遗憾的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与进化,总是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我觉得这也是当下家庭离婚率高的原因之一。

作为家里独生女的我,可能无法深刻理解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的孩子所受到的心理伤害,但是,我觉得,这些重男轻女的母亲们,其实也是这种“重男轻女”文化下的受害者,只是,一代人在接受一代文化的时候,没能过滤掉文化中的部分杂质,也就导致了这种文化不断地传递下去,而且变得根深蒂固。不过,年轻一代的人,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他们在互联网上接受各种思想的冲击,思想会变得更为开放、多元,再加上,当下结婚率降低、养孩子的成本大等等,所以,我觉得,做个小小猜测,这种“重男轻女”的文化在未来必然会缺乏市场。

本文只是个人的一些看法,如有不足,请批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