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费信心,让城市恢复烟火气!


促消费政策落地应遵守市场相关法律


在18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文旅部、市场监管总局等4部门就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有关情况介绍说,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推进复工复产、恢复营业的主体责任,抓紧消除市场抑制因素,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有效对冲疫情影响,提振经济,在文旅、餐饮、汽车、家电以及养老、育幼等方面,将有更多利好政策落地。


促进消费市场复苏,不仅是中国政府恢复正常经济运行的首选措施,也是世界其他国家政府在提振市场信心上的不二之选。最近几天,一些国家政府出台了提振消费措施的法案,其要旨是直接给国民的口袋里塞钱,鼓励国民大胆消费,以拉动经济。除此之外,给小微企业补贴,为航空公司、旅游饭店以巨额补贴等措施,都在落地实施当中。从中国各地复工复产的节奏看,这样的措施也同样是各地政府相关政策的倾斜所向。


上周,各地纷纷推出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为此,有的地方推出了“消费券”,还有的地方则出台了“生活节”,旅游景点集中地设立了“旅游业纾困资金”。这些政策向消费领域倾斜,无疑是符合市场效率的最优之选。不过,在这些政策落地时,其具体程序和实施办法也必须符合市场规则,遵守依据市场规则所制定的法律,否则,这些政策在落地之后就要走样变形,最后白白浪费钱财,贻误市场振兴的时机。


上述一些政策,确实属于救急和救济性的特殊政策。这也就是说,在市场运行正常的情况下,这些政策措施出台的可能性很小。但是,这些特殊政策,只是在出台的时限、力度和倾斜对象上有所特殊,在符合市场规则、遵守相关法律方面却并无特殊之处。绝不能因为疫情冲击较大,复苏压力空前,就置市场规则和相关法律于不顾,任性所为,这样做不仅违反法律法规,也会使政策落地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与政策制定初衷相反的结果。


比如,有的地方在推出促进消费政策时,相关措施的落地点,只限制在一个电商平台上,将其他所有同类或不同类的电商平台、消费服务平台都排除在外。这样的操作,不仅使人看不懂,也让人起疑。出台这种措施的地方,难道提振市场、振兴经济所指,目标只是一家电商平台?难道促进了一家电商平台的振兴,就能促进本地消费乃至经济的全面复苏和振兴?在没有按照相关法律经过公开招商程序的情况下,那一家电商平台是如何确定的?


类似问题不清不楚,必然给各种风险、尤其是道德风险留下敞口。市场监管部门应根据法律法规,及早介入、调查和纠正这种做法。

(via 人民网)


提振消费信心让城市恢复烟火气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据统计部门的数据,今年1-2月全国的消费零售总额同比下降超过20%。让消费重新活跃起来,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稳健运行的紧迫课题。


最近,浙江宁波、江苏南京等地政府向属地居民发放了消费券,居民等于获得了政府发放的一个大礼包。在疫情严重时期,企业经营停顿,居民不能上班,收入也受到影响,而在此期间,由于物资供应出现梗阻,很多刚需物资的价格出现了幅度不小的上涨,导致居民购买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发放消费券,可以起到解燃眉之急的积极作用,无疑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


当然,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发放消费券的真正目的,是希望以此来对本地的消费市场产生刺激作用,使受疫情抑制的潜在消费力重新焕发出来,从而对受到重创的本地经济起到拉动作用。

应该看到,经过近几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的经济结构已经从原来的以投资拉动为主导,转向以消费增长为引擎,消费在整个GDP中的比重达到60%以上,和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差无几。消费兴则整个社会经济兴,但消费受到打击,则整个社会经济的活跃度会受到影响。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刚刚转型,基础还不够稳固的经济体来说,被一场疫灾耽误的消费如果不能及时恢复,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正是因此,在一手抓治理疫情的同时,国家已经把另一只手放在振兴消费这件大事上。近日,国家发改委等2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要求各部门出台积极政策,鼓励消费,刺激消费,促进消费在短时间内摆脱疫情影响,出现可观上升。由政府向属地居民发放消费券,显然是一个可取之道。特别是在目前阶段,尽管疫情已得到有效克服,但前期产生的影响仍在一些居民心头留有阴影,消费意愿不强已是遏制消费的重要因素。而发放消费券,是一种积极的政策,可以引导居民走出家门,进入市场,激发消费欲望,活跃消费市场。


但是,我们又应该看到,政府发放消费券,首先需要地方财政有雄厚的财政实力,但最近几年,地方政府不断地通过减税降费来纾解企业困难,财政收入本身在下降,疫情之后还需要政府以更大力度减税降费以支持实体经济。因此,要对消费进行强刺激,让其能够重振经济引擎的“雄风”,除了发放消费券等积极手段外,还需要另辟蹊径。


现在一说振兴消费,很多人就想到了“云消费”,这确实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与此同时,对于百姓生活而言,“云下消费”仍是重要方面。消费的振兴不仅可以拉动宏观经济,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居民就业和体面生活提供支撑。为了达到拉动消费的目的,地方政府不仅需要运用发放消费券等积极财政政策,还需要按照国家发改委等23个部门印发的《实施意见》,多渠道、多措施地维护消费市场,特别是要创造条件,为经营者创造放心经营的空间。

成都市最近推出城市管理“五允许一坚持”的措施:允许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允许临街店铺临时越门经营,允许大型商场占道促销,允许流动商贩贩卖经营,允许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扩大停放区域,同时坚持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这一措施一出台,就受到了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欢迎。


政府没花一分钱,同样起到了拉动消费的积极效果,从而让城市慢慢恢复其应有的“烟火气”。“五允许一坚持”不仅应该是目前抗疫期间的“非常措施”,也可以是疫情结束以后的常态办法。中国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我们有庞大的消费者队伍,只要方法得当,活跃的消费市场何愁建立不起来?

(via 新华网)


粉笔思维



粉笔视角


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并非易事,有些地方政府推出消费券等政策,期望以此盘活市场。有人不以为然,认为政府之手伸得过长,妨碍了自由市场。其实,上亿消费券看似是笔大数目,但放在经济强省强市的大盘子里看,不过是沧海一粟,对社零增长并没有直接的撬动作用,其真正意图是恢复和增强市民消费信心。信心,比黄金还重要,更是当前的稀缺品。通过提振消费的各项措施,消除不必要的恐慌,推动餐饮、文旅等服务业加快运转,经济活力才能迅速恢复。当然,政策必须公平、有效,既不能有权力寻租之嫌,也要直击痛点,把钱花在刀刃上,真正取得应有效果。


小伙伴们听明白了吗?除了了解和解读热点,备考阶段,更要系统梳理大量刷题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