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ka研究院院長唐亞男作客《財經郎眼》:VCUA時代企業如何應變

3月23日,廣東衛視《財經郎眼》節目以“2020招聘面面觀”為主題,邀請業內人士展開熱議。

Moka研究院院長唐亞男作為受邀嘉賓,與著名經濟學家郎鹹平、社會趨勢觀察家大俠閆肖鋒、知名財經媒體人李銀、獵聘副總裁江莉等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這一話題。

原本火熱的“金三銀四”招聘旺季卻在今年春天遭遇了“倒春寒”,據顯示,在2月3日至2月12日期間,就業市場新增的招聘需求比2019年同期減半,大概有17%的人放棄了跳槽,隨著線下招聘關閉,部分校招延後,跳槽暫緩,大量消失的offer讓火熱的年後招聘季被按下了“慢放鍵”。

經過一個多月的全民抗疫之後,大部分企業已全面復工,唐院長就企業的招聘現狀、趨勢與應對策略等話題發表了她的見解。



唐院長分享部分視頻節選


Moka研究院在2020年開工前夕調研了200餘家企業,其中超過50%的企業選擇如期招聘,但是改為線上全程“無接觸”招聘,這其中大部分來自互聯網行業,通過全線上化的招聘形式,線上投遞簡歷、線上視頻面試,線上入職等等。在此期間,企業的招聘方式上比以往更為積極,他們會運用社交媒體來各種“刷屏”,利用創意文案、短視頻等做marketing的方式做招聘,呈現出一種激烈的搶人大戰的狀態。

什麼原因導致企業這樣做呢?

首先,簡歷投遞的量少了,那些年前想好了要換工作的候選人,因為疫情的發生,跳槽更加謹慎。另一方面,很多企業的招聘規劃早就制定好了,只要業務有發展需求,就依然需要爭取更多的優秀人才,所以為了在特殊時期還能完成招聘任務,就更加要搶了,總不能等一切迴歸平常了你才行動,那就是輸在起跑線了。

在疫情期間,很多企業開始全線上的無接觸招聘,這對大部分企業來講是一個新的工作方式,也要用的新的工具,而且是說上線就上線,沒有太多的準備和適應時間,這對企業整體的應變與適應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在我們分別針對零售行業、教育行業、互聯網行業的調研中得知,數字化程度較高的企業,在這次疫情中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變化來臨也能快速適應,甚至還做出了一些創新。

比如,疫情期間盒馬向西貝們“租”員工的案例。靈活用工、組織內外部協同共生、生態化組織這些概念在2019年原本就是討論的熱點,突然之間很多企業就開始實踐了。從這些案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在變化來臨的時候,數字化程度較高的企業更能抓住快速應對。

我們如何判斷一個企業的數字化程度呢?

一個是思路,一個是工具,還有一個是人才。

數字化是原來的商業規則和管理規則來一次解構,然後再重塑,在業務端的數字化很多人已經看到了成效,舉個例子,比如因為信息更加透明,客戶的話語權被放大,更加看重體驗也更為看重個性化的定製。在企業管理方面的數字化也是如此,更為看重員工體驗,看重員工的個性化素質,同時能讓企業的目標和管理過程更為透明。有一個說法是把員工當客戶看待,HR也在做marketing或者做運營工作,這就是一個很重思路上的的轉變。

工具肯定就是數字化的工具運用了,因為線上化也是數字化的一個關鍵步驟,線上化之後,才有更多的數據沉澱與分析,才能讓更多數字化的願景實現。

人才,此前我們在針對了多個行業的調研中得出,每個行業都在尋找“複合型人才”、強學習能力的人才,因為在數字化時代,變化只會來的越來越快,學習能力不僅僅是對企業中個人能力的要求,也是對團隊的學習能力的要求。

在2019年年底的時候,Moka研究院對2019到2020年人力資源領域做了一個總結和預判,這是根據Moka的700多家的企業客戶給與的反饋,以及與他們中很多人力資源負責人的交流中得出的,我們總結出10個關鍵詞——業務驅動、員工體驗、數字化、敏捷、激活、協同、學習能力、精細化、價值創造、人力運營。

2020年開年的一場疫情的影響,之前對消極一面的影響已經說了很多了,這是一場災難,是一場戰鬥,也是對企業運營能力的一次考驗。在全民被隔離之下,催生了一些新的工作方式。這次特殊條件下把很多之前大家在討論中或者說存在於“未來”的辦公場景提前試驗了,比如全員遠程線上協同辦公,在招聘工作中的全流程的“無接觸招聘”。

變化會來得越來越快,就像大家老在說的一個詞:“不確定性”。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市場的不確定性,企業運作的不確定性這些,到了2020年,所有人的這個“不確定性”的感受就更加明顯。因為不確定性的存在,企業就要保持成長性,團隊的學習能力,創造力,還有敏捷,而這些能量依然也要從人裡面去挖掘和激發,人才都是關鍵因素,就像德魯克先生說的,企業中只有人才能生長,所以對人、對組織的潛能激發近兩年的關注度非常高,更要招對人、用對人。

用戶體驗更好的智能化招聘管理系統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



撰文 | 糖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