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的王掌柜告诉你,真实,并不是你应有的角色

在日常生活中的人,我们有一个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你得真实,你要做你自己,不能套路。对吧?

但是,无论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还是在日常的交往中,我们都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您的真实是否有利于社会,或是有利于周边人群。您不可能孤立的真实存在于这个社会上吧?

说到每个人的角色,可以参考罗振宇老师的一段话:不管多么认同诚实是一种美德,你也不会在人家生孩子的时候赶去说一句,这孩子将来会死的吧?(出自鲁迅文章)。

比如,两口子关起门正在家里吵架。突然来了客人。他们俩会很默契地显出没有吵架、很和睦的样子。这个场景很常见。你站在客人的角度看,即使已经看出来了,气氛不太对,好像这两口子刚在吵架,你也不觉得他们是在装,是戏精,你会觉得,他们的表现很得体。你不会认为他们两口子不真诚吧?同时,不会说出来吧?

就是说“世界是舞台,人人是演员,人人也是观众”。演员在按照剧本演,观众也得当一个好观众。这就是我们日常角色。

老舍先生的《茶馆》里面有一个段落。有一天,茶馆里面来了一对穷苦的乡下母女来乞讨。这个时候,茶馆里的客人,反应完全相反。一位是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他是说“轰出去”,因为他觉得,要救国就要产业救国,没必要动妇人之仁。而另一位呢,是常四爷呢,是个仗义的人,立刻施舍了两碗烂肉面给这一对母女。我们来看看茶馆掌柜的王利发应该怎么表现?

王利发先来捧常四爷,说“您是积德行善”,但是马上转过脸去,马上给秦仲义支一个台阶下:“可是,我告诉您:这路事儿太多了,谁也管不了。”你看这句话出来,双方的面子都给了。

他的想法很简单:“我是个开茶馆的,要和气生财,方方面面的主顾都要照顾到。而且我说话都要符合一个好人,一个明事理的人的角色。”就这么简单。于是之老先生,此段表演,真的是入木三分,相信他也是自己进入这个角色中了。

你看,脱离了王利发在社会角色,你要去追问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本来观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请你做你自己!”。对不起,那您就坑了王掌柜了。

所谓的自己是由你此时此刻扮演的角色决定的。

那好,下一个问题来了:人生既然是舞台,那舞台上的戏该怎么演?

你要想做好一个好角色,不要只注意那些表现和细节,而要在内心盯死这个角色的总目标,你的表现和细节自然就能到位了。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就是这么做的。比如一个会开车的人,不是时时刻刻关注手里握着的方向盘,而是盯住远处的目标。远处的目标只要稳,你的车就能开得稳,就能安全顺利的达到目标,至于开多快、怎么躲避、你是吃口东西、抽根烟、还是喝口水,对于总目标来说,还重要吗?​

想通了这个逻辑关系,我自己再反过来看一些现象,就得到了新的观察角度。

罗振宇老师还举过一个例子。比如,褚时健前一阵去世。如果你说老爷子了不起。请注意,在你的生命中,这不是一个对你不认识的人的评价。而是你有自己的总目标,你把褚时健的人生当成了自己人生舞台上要模仿的那个角色。你在夸奖褚时健,但其实你是在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

如果你说,这是个犯过法的人,所以不值得吹捧。道理也许没错。你想扮演一个推进社会正义的人吗?可是,国家司法机构都释放他了啊,你想在追求社会正义,穷追猛打吗?也就是说,你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可能是在没有总目标,没有自己的角色,没有舞台的情况下,在讲一句你自己以为正确的话。即使观点没错,这种观点你也没有收获。

有个穷人穿上了一件衣服,他觉得很好看,这对他来说,可能是最好的衣服。如果你对他说,这件衣服是地摊货,即使你说的是真话,但是你对待世界的方式,比谎言还可怕。这个时候的你,目标不是求真而是示善,目标的错误导致你对待世界、对待人的方式是错的。在一些情况下,真话显得没那么重要,情话比真话重要。

人生不是一场独角戏,导演、编剧各司其职,主角、配角轮番登场。入戏而不沉迷、出戏而不旁观,该你上场就全情投入,别人表演时热情鼓掌,活出你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功。


社会需要舆论监督,但是我们需要是有根有据的实实在在的证据和具体的举报,也更需要针对社会重大问题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科学可行的建议,而不仅仅是屏幕后面的嘴炮


这里说的人生角色,不是世俗圆滑,也不是装傻当戏精,而是说,脱离了社会角色和总目标,讲实话,不仅不是美德,反而是拒绝履行社会义务。

在这场疫情面前,我们举全国之力,全民团结一致的抗击疫情。这当中肯定存在着一些不周全的瑕疵,也必然存在着漏洞和不尽如人意的人和事。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个体,我们就要做好自己的角色,着眼大局,做不了轰轰烈烈的大事,就为促进良好的氛围扮演好自己的小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