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关于“秋”的语文主题活动


记一次关于“秋”的语文主题活动

文 王磊 柳佳 图 霍仲夷


呼市的秋是很美的。

而最先嗅到秋的讯息的绝不是我,应该是内大松树上的喜鹊,或是火炬树上排的整整齐齐的泛红的叶子,抑或是趴在网子上的密密麻麻的爬山虎,傲然地把向阳与背阴处硬生生地搞成了两个极端,一边感慨生命力的顽强,一边又感伤于万物凋零。只是我们每日忙忙碌碌,感官仿佛已经钝化,很少再有机会放飞神识,好好感知一下我们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天地。

我盼望着那“一声令下”,仿佛大家都约好了似的,就在那个点,那一周,所有的树都爽快的脱去伴随自己一年的叶子,落得个“铁似的直刺向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模样。(引鲁迅《秋夜》语)

那一周就要来了。

我怀着隐秘的想望,想赶在那一周前,告诉孩子们,我们去看“秋”啊。可是有月考横亘在眼前,那就等考试结束吧,我得了个不监考的空,先去给他们探一探路,找两片最有代表性的叶子诱惑下他们。(题外话:本来是夹在卷子里当“秘密武器”的,等说到关键处准备拿了,结果发现它们失踪了……)

是的,就这样,熬过最后一科,考完回班,布置下了这个“蓄谋已久”的主题活动。

我在主题活动的上面还特意加了一个题头,叫“艺术哲思与自然情怀”。

下面这段文字是请班里的才女——柳佳同学写的,我觉得她对这九个字解释的很好,就原封不动的摘录在这啦——


与自然共鸣是很奇妙的感觉,像接受一道神谕,须逐字默念方能领会它的真谛。但这种与神的对话越来越稀少,触碰越来越微弱,是自然抛弃了他的孩子么,还是我们与父母心生隔阂,稀释了与自然的胶连?某种程度上说,我们脱离了与原始自然的亲密关系,与现代文明建立了更牢固的契约 ,对自然只剩下欣赏,没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我们往往坐在教室里,坐在办公室里,隔着窗子,或深或浅地凝望,若有若无地思考,有时一无所获,有时略有触动,但感伤和喜悦都是刹那,很快就又会被忙碌的生活冲散了。

能弥补自然和人生缺陷的是艺术,自然孕育了艺术,我们的生活就是一种行为艺术,面对大自然赠予的素材,我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我。对生活和自然,我们自始至终应该保持真诚,对世界乃至宇宙,应该有着不可磨灭的好奇心。学校里的教授会用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世界,却不教如何使用天生的双眼;会研究化学,就是不研究面包是怎么做的;能够发现海王星的卫星,却发现不了他眼里的灰尘,也发现不了他本人是哪个流浪汉的卫星......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反问过一句话:“年轻人学习生活的最佳方式难道不是立刻展开生活实验吗?”要了解自然,你得先触摸自然。


我的初心


是的,做这件事我是有私心的。如今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是有创造力的人才,而创造力是传统教学所能给予的吗?十二年的教育到了最后,竟然是要孩子闭上眼睛,捂上耳朵,捏上鼻子吗?要知道,没有一些艺术修养的孩子到了社会是要吃亏的。最为可怕的是,孩子竟然乖乖的听了老师家长的话,很自觉的闭上了,捂上了,捏上了。你想让他放下手,他竟然反抗你,排斥你,或者应付你装装样子,暂时放下了,趁你不注意,立马又闭上了。我常想,艺术是什么?它究竟有什么用?后来我告诉自己说,也许艺术就是对现世的“模仿”,他的秘密就是“隐喻”,它引导你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唤醒早已迟钝麻木的感官,让你对世界重新报以好奇,对自然开始充满敬意,也许正是因为这,才使得人真正成为人,你成为你,而不是别人了吧。

人在创造中所获得满足感真是美妙无比,艺术的天分需要有人赏识,需要自我肯定。哲思源于思想的碰撞,在于对社会的深切体悟。自然情怀更是关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我们希望我们首先是一个“自然人”,其次再是一个“社会人”。常常很羡慕于日本人对时令的敏感,简单举几个例子:被誉为世界上最短诗歌的俳句就规定必须以季节为题材,这些反映年中的节庆、花鸟、动物的所谓“季语”,就被汇总在一部名叫《岁时记》的词典里。而在花道、茶道中,季节感也构成了重要的主题之一。即便是普通日本人之间的书信,也大都不忘在起首部分加上季节变化的描写或问候。这种感性不仅浸润在日本文学作品中,也广泛地体现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总是顺应四季的变化.品尝各种时令的美味佳肴,适时地改变服装和调整家具,让和服上的花纹取自各个季节的植物花卉,比如秋天的枫叶,春天的樱花等等。并衍生出赏花、赏月、赏雪等具有全民性质的传统审美活动。记得很多年前,当苏联的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登上月球,整个世界为人类征服宇宙的进步而欢呼雀跃之时,日本人却对这一科学壮举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有些奇怪地叹息道:月亮是应该用来观赏和眺望的呀。这看似诗人不食人间烟火的感慨,却也表现出了一般日本人所抱有的较之实用性,更重视审美性的自然观。

远的不说,就说咱们身边的祖辈,经常会听他们说,“又到了收麦子、拾棉花的时候了”,小时候看到下冰雹高兴地连蹦带跳的时候,他们总会幽幽地说上一句,“今年的苹果、西瓜可是招灾了”,这时候就突然觉得他们好不容易哦,我想这种自然情怀的教育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构建多少起点正向作用吧。


活动流程


回到活动上来,其实就是一场“艺术展”。形式放得很开,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剧本)、美术、摄影、音乐、微视频、戏剧主题表演、PPT展示等等,这些都行,我们会分类进行展评,最后举行颁奖仪式。


以上是我个人视角,咱们来看看学生眼中这个活动是咋样的——


10月20日,活动的内容布置下来,“艺术哲思与自然情怀”一次关于“秋”的主题活动。听到这个任务,许多同学内心是崩溃的,已经太久,我们眼中的自然是灰色的。

一个周末的时间,同学们苦苦思索,走出教室和家门,去观察,秋的颜色渐渐鲜明,秋的脉络逐渐浮现。当初听到这个任务的焦躁慢慢沉淀,我们读懂了秋的一部分。

一周的创作时间,高三紧张的学习氛围没有削减,更激昂澎湃力量贯穿了这一周,在做完数学题后写一写秋的文章,产生了一种神奇的化学反应,又突兀又和谐,我想,离秋更近了一步。

10月29日,提交作品是很有成就感的,把同学们的作品放在走廊里展览,设计别出心裁的投票方式,每个人都惊艳、赞叹,每个人都兴奋、期待,我们已经尝到了秋天的果实。

11月6日,开始投票啦!!!每个人手里有三块糖果,喜欢谁的作品就把糖放进他下面的纸框,收获糖果最多的作品胜出。投票时我们班吸引了整个年级的人驻足欣赏,好像我们传递了一场秋。

11月13日,颁奖仪式。胜出作品的颁奖词都是同学们写的,能给自己最心爱的作品写点东西,每个人都很用心。当老师在讲台上念出颁奖词时,伴着同学哼的歌,走上讲台领奖,掌声、笑声,满足、感动,我们知道自己打开了一个礼物,里面是大自然的馈赠。


优秀作品展示


(来自刘佳欣)


(分别来自邢浩东 高琪 赵小地)


(来自赵旭)


(来自赵彦喆)


(来自祁飞宇)


(来自柳佳)


绘画部分展示


(分别来自髙仕琪 乌丽雅苏 李柏)


(分别来自韩雅静 王静怡)


(分别来自刘淑媛 牛俊敏 朱明萱)


(来自陈新苑)


(分别来自闫涛 杨瀚博)


颁奖词(节选)


获奖同学合照



总结


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读书的意义应该是更广泛的,从生活和自然习得的一切都是学习,艺术应该是用另一个角度看或表现世界,造次不同,远近各异。这次活动对头脑的锻炼不亚于数学,在理解和感悟方面,带给我们的远远超过我们为之付出的,我们真的留住了一场秋,它也不会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