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我白罗斯!”“好的,白俄罗斯。”——那些关于国名的事儿

上学时,曾有老师问我:“你这么喜欢足球,对学习有什么帮助?”

我充满骄傲地说:“至少地理成绩肯定不会差!”

事实就是这样。还有同学站在黑板前对着世界地图找不到阿根廷的时候,我就能凭借多年的看球经验准确指出老师想到的任何国家。不仅如此,那些路人听起来很拗口的城市与地区,什么塞维利亚与塞尔维亚,什么加泰罗尼亚和斯堪的纳维亚,对于球迷来说都是信手拈来。



没球看的今天,就让我们来上一堂有趣的足球地理课:那些关于国名的事儿。


【我是象牙海岸,但别叫我象牙海岸】

提到科特迪瓦,你会想到哪些名字?

德罗巴、卡卢、图雷兄弟、热尔维尼奥、奥里耶、尼古拉-佩佩……是不是脑海里瞬间就能冒出一大堆球星?没错,对于现在的球迷们来说,科特迪瓦可能就是他们最熟悉的非洲国家。这里走出了很多效力过欧洲豪门的球星,使得“大象军团”在足球圈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但对于年纪更大一些的球迷来说,可能还有个名字仍然存在于他们的记忆里:象牙海岸。



因为,象牙海岸正是科特迪瓦1986年之前在咱们这儿的官方国名,后来民间在九十年代还经常用到。

这个名字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就是他们国名Côte(海岸) d'Ivoire(象牙)的法语意译,类似于Iceland被翻译成冰岛。具体来源是这样的:当年那个地理大发现的年代,许许多多的欧洲殖民者随随便便就用地理位置、当地特产甚至第一印象给非洲和南美的诸多地方命了名。

除了曾经大象成群的象牙海岸之外,加纳原本的名字是英国人给的黄金海岸(Gold Coast)、纳米比亚原本的名字是德国人给的西南非洲(Südwestafrika),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名字来源说穿了也就是西班牙殖民者当年刚下船的一句感慨:好清新的空气!(Buenos Aires!)



后来各国独立了之后,有很多像加纳这样改名来摆脱殖民地印象的,但也有像象牙海岸这样淡定自若觉得“反正大家都叫习惯了那就这样吧”。

那为什么后来改了呢?

其实本身的国名并没有改,改掉的只是在他国的译名,具体来说就是让其他国家从意译改成音译。



改名的原因在于,意译导致他们在各国各语言里的读音和首字母极为混乱,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于是他们向联合国申请,从1986年起在各国语言里一律都改成了音译。

所以,“象牙海岸”对我们来说才变成了“科特迪瓦”。


【叫我白罗斯!好的,白俄罗斯!】

还有个国家在多年后希望更改在中国的官方译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2018年3月,白俄罗斯驻华使馆官网刊登了名为《‘白罗斯”而不是‘白俄罗斯’》的文章,在中国网络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为什么他们想要改译名呢?

咱们先从“罗斯”开始说起。这个词的来源很简单,现在的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的祖先都是罗斯民族。那么“俄”是哪来的呢?这就要去问成吉思汗了。

13世纪,蒙古帝国的铁骑打穿了欧亚大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开始交流。“罗斯”这个词通过元朝来到中原,却因为蒙古语不能以辅音打头,于是加了个元音O变成了Oros。“俄罗斯”这个称呼从此诞生,并且到了清朝彻底固定下来。

与之对应,俄罗斯人同样通过蒙古语的转译,直到今天都还在叫“中国”为“契丹”(Китай)。



那“白”又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还是因为成吉思汗……

当年蒙古人基本上统治了整个罗斯民族的后裔,只有最靠西边的地区得以幸免。由于在罗斯文化里白色是独立和自由的象征,因此开始出现将那块地方称为“白罗斯”,相应的把被蒙古帝国统治的地区叫做“黑罗斯”。

他们对于这个白字是非常自豪的,比如大使馆就在那篇要求改译名的文章里特地写到:许多白罗斯和外国研究人员指出,«Беларусь»(白罗斯)这一名称有“独立的,自由的,不属于鞑靼蒙古的桎梏”的意义。



但前文已经说过了,因为蒙古人的转译,罗斯在汉语里变成了俄罗斯,自然这个白罗斯也就变成了白俄罗斯。

总之,都是成吉思汗的锅。


日本著名美食成吉思汗锅……虽然不是一个意思


所以,白俄罗斯想要去掉汉语译名里的“俄”,并不是想和俄罗斯划清界限,而是想要去掉蒙古语的痕迹,还原本身应有的译名。

但是,这个看似合情合理的要求目前并没有得到咱们的回应认可,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个人的理解是:很麻烦。罗斯变成俄罗斯在我国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并且早已约定俗成。如果白俄罗斯改成白罗斯,那么俄罗斯就可能要求改名为罗斯,乌克兰可能想改名成基辅罗斯……再者说,咱们在这些罗斯民族后裔那,不也还是叫“契丹”吗?

因此,赫莱布估计是要当一辈子白俄罗斯足球名宿了。



【飞翔的尼德兰人?】

去年,还有一个“国家改名”的新闻刷起了不少流量,那就是:自2020年1月起,“荷兰”这一名称要被停用,统一使用“尼德兰”这个官方正式名称。这是荷兰政府重塑国家形象的一部分,预计耗资高达22亿美元。

消息一出,人们惊呼:这下荷兰三剑客要变成尼德兰三棍客,哦不对尼德兰三剑客了?飞翔的荷兰人要变成飞翔的尼德兰人了?咱们这的河南兄弟终于不需要介绍家乡时重点标注自己不是老外了?



然而现在已经是2020年了,有谁看见“荷兰”这词停用了吗?

上面那条,其实只是个断章取义玩噱头的假新闻。事实的真相只是荷兰外交部拨出了20万欧元把对外使用徽标里的Holland改成了Netherlands,并没有全面强制停用Holland(荷兰)的意思。



为什么要改呢?

因为Holland(荷兰)严格来说只是指这个国家12个省中的两个:北荷兰省和南荷兰省。这两个省有着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等国内最大的几个城市,同时也是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还是历史上构成这个王国的核心。

而Netherlands(尼德兰)才是这个国家正式的官方英文简称,荷兰语的全称则为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

换句话说,用荷兰来指代尼德兰其实并不准确,有点类似于用英格兰来代指英国。荷兰旅游局这么改,是为了向世界更好地推荐整个国家品牌,让更多游客愿意前往两个荷兰省之外的其他地方。



但是!

这只是追根溯源的书本知识,现实里早就因为约定俗成形成了“荷兰=尼德兰整个国家”的普遍理解。而且这个约定俗成不仅是在中国,其他很多国家也是。

比如,西班牙人提到这个国家一般都叫Holanda,土耳其人同样也叫它Hollanda,法国人倒是通过意译叫荷兰为低洼之地les Pays-Bas,也就是尼德兰在荷兰语里的本意。



也就是说,这个国家在有的语言里叫“荷兰”,有的语言里叫“尼德兰”,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不排除未来他们真的强行要求全世界各国语言都统一为“尼德兰”,不过即使这么做了,有些我们习惯的东西还是不用改。

下面这条全世界最著名的幽灵船,原名就叫做De Vliegende Hollander,不会改成飞翔的尼德兰人。



而下面这条巴西世界杯赛场上的锦鲤,他出生在南荷兰省的鹿特丹,不折不扣的正经荷兰人。因此,也不需要改成“飞翔的尼德兰人”。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改名需要极大的决心以及更多的金钱,才能完成这个涉及各行各业的宏大工程,改变数个国家早已约定俗成的理解。

否则,只能重蹈白俄罗斯的覆辙。

“叫我尼德兰!”

“好的,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