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教育》:少女失乐园



在一个下雨的周末夜晚,我躺上沙发,打开啤酒,抱着被说教的心理准备开始观看《成长教育》这部电影,却意外地发现它并不生硬沉闷。

电影是根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Lynn Barber的回忆录改编的。英国少女珍妮,聪明漂亮,成绩优秀,就读于一所传统女校。父母为她计划的是考入牛津,结识文豪,过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生活。当然更隐晦更功利的目标是让她嫁入上流社会,完成阶级跨越。有句话不是说吗,女孩子最好的嫁妆是一张名校文凭。

念书很枯燥,学了那么多也不知道用处在哪里。珍妮向往的是巴黎式生活,悠闲,轻松,浪漫。她看法文小说,听法国香颂,一心想做个法国人。

戴维的出场是在一个大雨天。他开着布尔乔亚式的栗色小汽车,主动帮助了淋雨的珍妮并送她回家。


淋雨的珍妮



交往了戴维的珍妮从此一脚迈入从前无法窥探的新奇世界。戴维及他的朋友带她出入高级餐厅、高档酒吧、音乐演奏会、艺术品拍卖行,为了给她庆生甚至带她去游了巴黎。

花天酒地的生活迷失了珍妮的心智,身家丰厚巧舌如簧的戴维亦获得珍妮父母的默许。珍妮一去难以回头,不顾校长和老师的劝阻一意孤行退了学,答应了戴维的求婚。

对“自由生活”的梦想破灭在珍妮偶然得知戴维已婚的事实之后。实际上,他已不是第一次婚内出轨了。

口口声声说着读书无用,教育枯燥的珍妮似乎再也回不了头,她的前程眼看就要被她自己给毁了。

所幸导演给了电影一个不错的结局。珍妮重新念书考入牛津,挽回了自己的人生与尊严。但如果是在现实中,一旦失足哪有这样的机会重新选择?



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


是的,这不过是一个关于选择的问题:读书还是嫁人?自立还是攀附?努力工作还是不劳而获?这道选择题至今还能引起女孩们的犹豫和争论。

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但其实它发生在任一时代。娇憨少女与富有大叔,这样俗套的故事不断地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大叔们风流倜傥,温文尔雅,体贴多金,对于不谙世事的天真少女具有十足的吸引力。嫁给他,不啻于嫁给一种“自由生活”。看似捷径,实则每个选择都一定会付出代价,华丽的生活往往是一场冒险。

走捷径成功的人当然有,但是别人背后付出的是什么你永远不会知道。捷径路陡,玩不起玩不转的趁早回头,走你的光明大道。生活在阳光下,一切事情都能见光,对好多人来说这是非常奢侈的事,我们不能因为习以为常,就把它看得理所当然。




我见过拒绝捷径、老老实实上班挣钱的女孩,她说:“我赚的钱跟他能给我的比起来简直是废纸,但我的钱是我一块一块合情合法挣回来的,我花得理直气壮。当金丝雀是个技术活,我没那个技术。”

其实戴维可以给珍妮的,通过珍妮自己的奋斗将来她未必不会有。自己努努力能够得到的东西,为什么要依赖于别人的施舍?就算她不能拥有纸醉金迷,至少她还拥有自由。自由生活不是别人给予的,而应该是自己挣来的。青春美貌作为一种砝码,从来不能跟金钱这种硬通货对等;学生跟老于世故的社会人,双方的能力和经验也完全失衡。除了漂亮一无所长的少女,在同老奸巨猾的大叔交往过程中不吃亏就不错了,哪有议价的资格,哪能捞到便宜?



电影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少女失乐园》。所谓失乐园,就是失去了天上的乐园,天使堕落为魔鬼,路西法堕落成撒旦。失乐园,讲的就是人性中经不起诱惑的部分。而诱惑,向来只有尝过它的人才有资格说,自己经得起。面对诱惑,经过内心的矛盾挣扎,做了重要选择的少女们,我只是希望以后不会听见你说后悔。

电影还试图探讨对人生的怀疑,和对生活方式的抉择,不过流于表面,十分可惜。

总的来说,影片确实给我们上了一堂课,虽然没有明确地给出答案。但我偏爱的就是这样开放的文艺作品,不需要阐述太多创作者的个人见解,反而更发人深省,引人思考。

最后安利一下片子的歌曲配乐,真的太棒,尤其是在酒吧那场戏里女歌手唱的那首《You`ve got me wrapped around your little finger》,十分慵懒缠绵,适于时宜,令人微醺。原声唱片在豆瓣上评分也很高,甚至高于电影本身的评分。

祝观影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