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四合院》描述了可贵却即将消失的“人情”


人情本是人之为人的心理诉求,也是价值导向的最终目的。有情在,人活着才有动力,才能更丰满更立体,它确实能让人在孤苦无助中重燃希望,却也能让人在暗自周旋中放不下尊严和面子。

中国人不能不讲人情,不能不讲面子,人们在经营自我人生的过程中,最无法逃避的就是通过人情给自己的形象树立一个"牌坊",这必当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乐趣,在熟人社会如此,在陌生社会更是如此,所以人们才有了晒图、有了炫富。而有一种"牌坊"却是我们中间比较昂贵的存在,那就是被动去晒自己对人情本身的坚守和包容,这也是整部电视中所有主人公的演绎导向,更是全部故事紧紧围绕的情感主线。

人情是熟人社会人活着的情感基础

剧中几个特点鲜明的人物共同营造了一副温馨平淡的生活画面,其中有很多生活冲突来制造情节看点,最终却都以情感抱团为归宿,比如何雨柱的云淡风轻和对斤斤计较的不屑给他换来了"傻柱"的称呼,他懂得邻里之间的和睦必须要靠人情来维系,而那点人情的维系靠的就是包容和接纳,所以他的傻就见之于对根本原则的执拗和对其余小事满不在乎的另类。再如秦淮茹在经历了苦难之后也懂得了人情的交换和传承,所以才在别的子女不孝时主动奉养起了他们的父母。

再如惹是生非的许大茂、落叶归根的何大清,最终也是在悔恨和被接纳中重归对四合院独特情愫的眷恋,与其说他们离不开这些人,不如说他们更离不开的是这个环境给他们带来的轻松和惬意。整个院子的人虽无血脉联系,却情浓于日常生活,张家的长、李家的短、王家的富、赵家的穷,看似境况分明的家家户户却也能在天灾人祸中集中取暖,互相帮助,这就是人情的文化,脱离了这种文化恐怕会在彼此孤立中与其格格不入,比如许大茂的父母。

看似和乐的文化却也难逃被解构的命运

人情文化能在邻里争端的挑战中存活下来,却最终也难走向被解构、被消失的命运,因为在偏重道德的社会里,老人的存在就代表了理性和归宿,老人不仅从经验中指导着年轻人,而且也从行为中为年轻人提供了效仿的榜样,年青一代会从前辈不断的身教和指导中加强自己的宗族意识,这是道德社会或者经验社会独有的传承方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体家庭分支的延伸以及文化多元对新生代价值观的影响,带来了人们对人情伦理的淡漠,四合院的人情变得不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情感归宿,转而变成孝道和责任的伦理绑架,大院文化最终会在一代又一代孩子们的印象中逐渐抹去,徒留眼前所谓的"物质文明"遗址,就连我们最不忍看到的人情不再、形同陌路的现实状态也会侵蚀这最后一点遗址,在契约精神横行的时代,或许人们只能通过买票参观后才能领略到一点满堂喜悦的浓浓情愫,这是时代的步伐,却也是人类的悲哀。

人情在当今社会环境中也在逐渐缩小,从大院到独栋、从村社到单元,原来聚为一体的人情状态已然分散到了各家厚厚的铁门之后,仅成为家庭单元的亲情依托而乏于现世。所以,我们在欣羡契约精神的同时呼唤人情的再现才应该是对人本性价值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