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康巴帅哥会汉语,他们说:扎西德勒,并做出欢迎我们的手势

在德格巧遇藏族婚礼

当我们在印经院存放相机时,就听到外面很喧闹,工作人员是一位藏族美女,她看我拿着相机,主动告诉我们:你们很幸运,赶上了一个藏族婚礼,这太难得了,可遇不可求啊!赶紧去吧!感谢这位藏族美女的理解,我们一定不能错过这难得一见的藏族婚礼,我放弃了存相机,飞奔出了印经院。刚好碰见藏族新郎新娘和亲友团大队人员走过印经院大门。高姐没有进印经院,她一直见证了婚礼队伍围着印经院转经的过程,她说:婚礼队伍已经围着印经院转了第三圈了,我立即紧跟新新郎新娘不停地拍照,据藏族同胞说,德格是康巴标准藏语的发祥地,有“康巴文化发祥地”之称。


藏族的婚礼围着印经院转经是其中的一个仪式和习俗,为的是祈求佛祖保佑,吉祥如意。藏族新娘新郎和亲友团都穿着传统的藏族服装,色彩艳丽,喜庆又华贵精美,新娘头发被编成很多小辫,并佩戴着传统的头饰,新郎头上戴着装饰华丽的帽子,难怪说康巴服饰是藏民族服饰文化中的灿烂花朵呢,真是闻名不如眼见,确实既美观又颇具欣赏价值。新娘很漂亮,伴娘和其他女伴都很漂亮。


转完经后,婚礼队伍就要离开了,新郎新娘被众人簇拥着上了一辆婚车,其他亲朋好友也随其他车将离开。机会太难得,我没有拍到婚礼的全过程有点不甘心,就想跟随着婚车去跟拍,朋友们质疑:我们不知道他们举行仪式的宾馆,就是想追赶婚车,走路也赶不上车速呀。

我不想放弃,给大家分析说:德格县城很小,我们看到的宾馆也不多,他们可能就在这儿附近,我们一定能找到他们。

高姐说:我看到新娘从前面不远处坐上婚车的。


直觉告诉我他们不会太远,就和张哥常嫂子等追赶婚车去了。出印经院下坡一转弯就看到一家宾馆门前放着鞭炮,站着一群人,感觉他们就是迎接新郎新娘的人。我们向他们靠近,看见刚才的车队也向那个地方行驶。我们小跑着来到宾馆前,果然如此。门前清一色的康巴藏族帅哥分两排而立,等待着新郎新娘的到来,我们问他们能否观看婚礼,年轻的康巴帅哥会汉语,他们说:扎西德勒。并做着欢迎我们的手势,在新郎新新娘未来到之前,很配合地与我们一起合影,还友好地主动邀请我们参加婚礼。


不一会儿,我们等来了新郎新娘,他们在亲友的簇拥下走进了婚礼现场。我们打听到婚礼仪式11点多钟,一看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这场意外的婚礼打乱了我们的行程,原本计划上午12点前退房出发的,因要参加婚礼仪式怕耽误退房时间,我们决定先去退房,将行旅寄放在总台,再来参加婚礼仪式。


我们立即赶回宾馆,路上边走边给沙漠李哥打电话通报婚礼的信息和我们下步的打算,因为他是个独行侠,没有和我们一起。他一听有如此难得的婚礼,就答应参加,并急冲冲地赶来。我们退房寄放完行旅就向婚礼现场赶去,路上接到李哥电话,说是没有打到的士,他一路紧走慢跑的,上气不接下气,出现了高原反应,德格毕竟是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山城,他说他可能赶不过去了。


在路口,我们碰到了李哥,看他脸色发黑,状态不太好,可能是刚才紧赶的原因。他回宾馆休息了,我们继续赶往婚礼现场,大家商量:我们不能空手去,喜事吗,我们也买4条哈达由4位女士去敬献新人,送红包对婚礼新人表示祝贺。


这让我想起了在新疆喀纳斯白哈巴村参加哈萨克族婚礼的情境,我们10个人凑了500元送给了新婚夫妻,参加了他们的婚礼,并一直记忆犹新。我们带着哈达和红包来到婚礼现场,主人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婚礼仪式正在进行,所有的来宾为新郎新娘献哈达,婚礼现场为所有的客人准备了哈达。


我们不知道规矩,4位女士也准备每人拿着我们买的哈达去给新人敬献,旁边的藏族妇女告诉我们:你们要拿两条哈达,白色的一条献给新娘,黄色的一条献给新郎,并且每人又给我们拿了一条黄色的哈达,我们一群人都加入到了献哈达的仪式中,并且在台上与新郎新娘合了影。


献哈达仪式结束后,所有的来宾都坐到座位上,由帮忙的年轻美女帅哥给每位来宾敬酒,然后由新郎新娘分别给所有的来宾敬酒。


他们吃得比较简单,主要是点心、奶茶、酸奶,不像汉族婚礼十大碗十大碟那样的丰盛,这种简洁热闹的婚礼也很有意思。婚礼现场播放着藏族的歌曲,高姐受婚礼现场气氛感染,突然不由自主地走上前台随着音乐跳起了舞,赢得了来宾的掌声。


事后,高姐问大家,她当时是不是很傻。草丛说:高姐,你突然上去,我都没想到,都看傻了。我们都说:不傻,很可爱。后来,李哥可能一人在宾馆也没事,再加上高原反应有缓解,他也赶到了婚礼现场,赶了一个尾声,还有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