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自己的位置...

如果哪一本书,让我拿起又放下,《红与黑》算一本。

至少在前三分之一处时,我是非常厌恶于连这个人的。因为厌恶,不想看下去。

厌恶他在与女性接触中,耍的小聪明。以及与女性交往的目的性。

前三分之一,对他自我的品性描写不多,尤其是好的品性。更多的是描写他与瑞那妇人交往过程中是如何用小心机虏获了瑞那妇人的芳心,除此之外,就是描写了他在金钱面前表现的多么高尚,不为所动,谁拿金钱说服他,就好比侮辱了他。

我很好奇他这种视金钱如粪土的高傲劲儿是哪里来的?从他出生卑微的木匠家庭,完全看不出会培养出这样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品格人来啊!

只能从对他最爱读的书籍里,窥见一些。比如说他与佣人共食的羞恶心理,来自于卢梭的《忏悔录》;卢梭在《忏悔录》讲:见识有限的女主人,不懂对才智之士应予应有的尊敬...于是推脱离开...幸得女主人女儿挽留等等....难道在于连读来就变成了,为了显示自己是跟卢梭一样的才智之士,才对与佣人共食产生了羞恶心理?

那他所以有钱有势又漂亮年轻女士的态度又是从何而来呢?

司汤达没有交代于连的生长环境对他性格形成的影响,我重新翻阅前面部分才发现这样一段描述:

少年时代想得最为快意的,便是有朝一日,能有幸被引见给巴黎的美女,以自己某些辉煌的事功,博得美人的青睐...最终跃上向往的上层阶级,飞黄腾达?

他最钟爱的人物可是拿破仑,一位身份微寒时,获得了玉丽珠辉的约瑟夫所钟爱...从默默无闻、穷无分文的下级军官,凭手上的一把剑,成为世界的主宰……

于连虽然为自己的出身而痛苦,但更多的是拿破仑的人生辉煌战绩给他带来的深深慰藉与欢欣。

于是,获得上层社会美女的青睐,无形中指导了他短暂一生的行事。

总之,书中前半部分,于连这个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我不喜欢的为达私欲玩弄女性的卑鄙人物,甚至被迫离开维利叶去往贝藏松的路上,遇见的咖啡馆女招待,他又勾搭起来……

但是,就在他进入神学院后,开始显现出格外的自律、刻苦与严谨,开始变成了让我好奇与喜欢的人!我好奇在神学院这种到处都是陷害与暗算的地方,他是如何做到不同流合污与自保的,我好奇他这时候显现出来的自律是从哪里来的?但是前文也没有交代他的这一好品性,仿佛进了神学院才突然激发出来的!我甚至觉得是不是司汤达写到这里的时候,为了突出于连这个人物的与众不同,特意添加上去的人物特质...因为如果没有这种鲜明的特质,他就不能突出发光到令大主教都另眼相看,进而被彼拉神甫引荐给巴黎的拉穆尔侯爵。

我暂时只能这样理解。

但是,到了后半部分,为了继续让于连这个人物发光,并有别于周围的上层阶级那些平庸无能的年轻一辈们,进而让思想开发激进的马蒂尔特看上他,司汤达也是用了很大篇幅来描写于连在侯爵府上的能干与聪明,以及事事周全,如何深得侯爵与夫人之心。

这一部分的于连 无疑也是令人喜爱的,谁叫作者把这段时期的主人公构思得如此完美无缺呢!

但是,要说唯一的缺点,就是作者为了最后的结尾做的伏笔,我想,司汤达在写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想好了人物的结局,才故意给人物留了这样一种缺陷,另外也算是与前篇开初的人物性格进行一个遥相呼应,这个伏笔就是:于连对年轻有势力的上层社会美女的癖好....

可是后半部分读起来,又不像很明显的带有目的性去勾引玛蒂尔特,更多的是玛蒂尔特这个激进的女性主动投怀送抱....于连反倒像个正人君子了...这却也与于连这个人物最初勾引瑞那妇人时候的想法有点背道而驰。

这也是司汤达这样写让我对人物疑惑的地方。不懂他为何要这样设计于连的品性。难道说在侯爵府认真踏实做事的那段时期,除了对拿破仑挥剑统治世界的雄心万丈没有因此时环境改变而改变,他依然是个积极进取,蔑视一切的独特青年,在对待漂亮异性的心思上,因为环境发生了改变?好像书中也没有这样的铺垫描写。我暂时没有找到答案。

因此从他与玛蒂尔特的东窗事发,到最后被砍头,我看到的都是一个敢作敢当,不退缩不犹豫的下层阶级好青年!他第一时间没有为自己抗争,没有向侯爵求情,也没有向当时主宰审判的上层阶级神权们求和...甚至还第一次捅破了他所代表的下层阶级与上层阶级直接不可调和的矛盾点——

在座各位,不会因我年轻而动恻隐之心,仍会杀一儆百,借我来惩戒、打击,像我一样的下层阶级的年轻人,他们出身低微,厄于穷困,但有幸受到良好教育,敢与混迹于阔佬们的上流社会...这就是我的罪恶!而事实上,审判我的,全是非我族类的人,陪审官们,连一位发家致富的乡民都没有,统统都是气我不过的有产阶级...

这就是,司汤达想要表达的黑。可以坐在高处,任意蔑视下层阶级人民的一群黑暗统治者。

而于连,可能就是与这种黑暗阶级对立的,来自于下层阶级的鲜亮的那一抹红。

但最终,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鲜亮的红转瞬即逝,轻易地就被黑暗给抹杀掉了。

司汤达一方面就是要表现在当时这两个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掌权阶级的黑暗与卑鄙勾当,下层阶级对命运不公的呐喊与无力对抗。

诚然,于连是一心想要与那个上层阶级平起平坐的,但他手无寸铁,无钱无权,也不能像拿破仑一样凭一把长剑,打出一片天下。只得有了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俘获上层小姐的想法来让自己达成雄心伟愿。

所以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一方面鄙视上层权贵,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靠自己的才智混迹于他们中间。一方面想凭真本事赢得尊重,另一方面又受不得上层人士的轻视...

所以,对于于连这个人物,我也是矛盾的,对这个人物,是厌倦又喜欢的...

这是少有的能给我这种感受的著作。我读完几天后,想不出更合适的贴切的词来描述我对于连这个人物的评价。我只能说,我看到的是阶级社会矛盾下造就的于连这样一个矛盾体...

我想,这样的矛盾体,在当时只能是这样的结局。

司汤达也没有办法不让他死...

不管怎样,司汤达写这样一本书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向我们描述一个不对等的对立阶级,甚至当时的统治阶级的黑暗?这好像有点太普通了吧?此类揭露黑暗统治的书,国内外大把吧?那难道是为了向我们展示一个特立独行的于连这样的小人物的命运?好像也不是。我觉得,作者是通过塑造于连这样一个底层阶级的小人物,向我们传达一种自律自立不向黑暗的统治阶级屈服的精神。

看完之后我还想,在我目前所处的社会,还有没有阶级呢?答案是肯定的。阶级对立是从来就存在的,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只要有贫富差距,阶级就一直存在。认清自己所处的形势,明白自己的能力,才不会像个矛盾体那样夹在中间,活得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