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 FE50mm F2.8 Macro 上手,為何我要換上這支微距鏡頭

都說『微距無弱旅』,但在掙扎過後,我還是將手上的原廠 50 微換成了原廠 50 微了。

從 α 卡口的用戶到 α 卡口的“餘孽”,在我換上 ILCE-7R2 的時候已經發現,手頭上不少 α 卡口鏡頭的畫質已經跟不上需求,除了兩枚微距。

這兩枚微距在畫質上確實還可堪一用,但自從添置了 24-105mm F4 G OSS 之後,其 105mm 端約 1:4 的近攝已經能滿足我大部分的使用場景,加上轉接讓對焦要麼就手動要麼只能忍受那個覆蓋範圍小得可憐的 15 點對焦系統,促使我早早地就把百微出掉。

百微在微距拍攝上其通用性確實要高於 50 微,但考慮到我在拍產品時除了需要近攝拍細節外,還有整體、全景等需要拍攝,而 100mm/90mm 所產生的距離感拍全景似乎並不合適,所以更為輕便的 α 卡口 50 微長久以來都是我拍產品的主力鏡頭。畢竟人懶到某個程度,總會想著只用一枚鏡完成拍攝。

對轉接 α 卡口 50 微的不滿,大概是源自於我還找不到一個能同時放電腦、放相機、放雜物且總體體積不太大的通勤包(這麼高要求好像也真的比較難找)。為此,每當我外出想拍產品並把稿子寫完的時候,不得不將相機、轉接環以及鏡頭全部分開來放……

回到這次索尼 FE50mm F2.8 Macro 本身,雖然光學結構與 α 卡口的 50 微沒有丁點兒的關係,但外觀方面倒是有幾分相似。

索尼 FE50mm F2.8 Macro 初上手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出乎意料的輕,翻查資料後發現,其重量僅 236g。與之作為對比,α 卡口的 50 微單單就鏡頭而言重量已經到了 295g,更別說在無反上使用還得接上一個 LA-EA3/4 轉接環了。

因為是微距鏡頭的關係,索尼 FE50mm F2.8 Macro 上的按鍵/開關比起同焦段的一般鏡頭要多,這大概也讓索尼 FE50mm F2.8 Macro 成為索尼沒有後綴(ZA、G、GM)鏡頭中按鍵/開關最多的鏡頭。

這些按鍵/開關都是用於對焦輔助,排在最低的是對焦範圍設定,中間為可在機身設置的自定義按鍵(機身默認為對焦鎖定),最高的則是 AF/MF 開關。

和 α 卡口 50 微一樣,索尼 FE50mm F2.8 Macro 對焦時鏡筒會往外伸出,鏡筒上標有放大倍率、對焦距離等字樣,以便用戶對焦。

雖說『微距無弱旅』,但新老鏡頭一對比,仍不難發現新頭在解析力、色散控制等方面都要明顯優於老鏡頭。當然了,α 卡口 50 微的光學結構最早可以追溯到 1985 年發佈的美能達版本,即便是後來的索尼版本,距今也都快 14 年了。

這個『50 微換 50 微計劃』事實上也不是近期才有,在此之前之所以沒換,除了覺得畫質(主要是銳度)並沒有質的飛躍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自動對焦方面幾乎沒有變好,該拉風箱的還是繼續的拉風箱,也就對焦聲音變小罷了。

不過話說回來,原生卡口的自動頭在對焦交互上還是要比轉接更強一些。比如對焦系統用的就是相機上的對焦系統,而這也就意味著使用自由點對焦的時候再也不需要受 LA-EA4 那個覆蓋範圍非常小的 15 點對焦系統束縛了!

FE50mm F2.8 Macro 使用的原生對焦系統

LA-EA4 轉接美能達 50mm F2.8 Macro 的 15 點對焦系統

關於對焦方面,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索尼 FE50mm F2.8 Macro 的手動對焦環依然是非線性對焦。非線性對焦環話雖對視頻手動對焦並不友好,但從索尼 FE50mm F2.8 Macro 的適用範圍而言,它並不像百微/90 微那般適用於視頻拍攝,倒是在非線性的加持下,手動對焦時的精度可以得到提高(前提是得慢慢對),所以索尼 FE50mm F2.8 Macro 使用非線性對焦環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索尼 FE50mm F2.8 Macro 的上手時間並不長,樣片無非也就是日常拍的產品,反正『微距無弱旅』,發一些大家隨便感受下就好啦。

50 微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規格,它在通用性上並沒有百微 /90 微強,純手動對焦的話相對地也會比百微/ 90 微更容易,加上長久以來『微距無弱旅』的“信條”,使得想要 50 微的用戶首要考慮的並不是畫質、對焦等使用上的問題,而是“值不值”的問題。

索尼 FE50mm F2.8 Macro 到底值不值?對於我這樣靠轉接撐了一年又一年的人來說,似乎並沒有發言權。

確實,50mm/60mm 微距幾百塊就能買到素質不俗的手動新頭,而如果手頭上有自動轉接環的話,最便宜的二手自動 50 微也是幾百塊錢有交易,但這就好比『能用』與『好用』的區別。

我之所以下決心換索尼 FE50mm F2.8 Macro,是因為一句話——常用值得多投資。既然 50 微是我主要的生產力工具之一,即便是畫質沒有質的飛躍,憑藉原生卡口帶來的對焦範圍優勢以及更便攜的體積等,已經足夠提升我的工作效率。

站在同門“標杆”級別的 FE90mm F2.8 Macro G OSS 身後,索尼 FE50mm F2.8 Macro 無論是畫質還是性能乃至規格本身所限的通用性方面,似乎都差點意思。但這又如何?

適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嘛!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