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书榜250多周,《玻璃城堡》带你发现原生家庭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玻璃城堡(The Glass Castle)》简介

2005年美国著名记者珍妮特·沃尔斯出版的传记畅销书《玻璃城堡(The Glass Castle)》,以自身为原型,讲述了她和原生家庭的故事。她在书里首次公开自己鲜为人知、与众不同的原生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并凭借此书蜚声文坛。

《玻璃城堡》出版后便席卷各大奖项:2005年《纽约时报》百大好书;2005年《科克斯书评》十大好书;2006年美国国家图书馆协会"亚历克斯"奖;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250多周;至今仍然位于亚马逊网上书店畅销书排行榜前列。


畅销书《玻璃城堡》

2017年由导演德斯汀·克里顿执导,布丽·拉尔森、伍迪·哈里森、娜奥米·沃茨等参演的电影《玻璃城堡(The Glass Castle)》,就是改编自这部影响力很大的畅销书。


电影《玻璃城堡》

在书中,作者珍妮特·沃尔斯平静地将童年的自己、兄弟姐妹和父母的故事娓娓道来,没有过多的评论和反思。但平静轻松的笔触背后却讲述了让普通人觉得太过离奇的原生家庭的故事。

明明拥有价值百万美金的土地,却选择自由地流浪和冒险,让孩子一直处于饥寒交迫之中,这样的艺术家母亲和空想家父亲让人心寒。珍妮特和兄弟姐妹们只能互相照顾,并忍受着父母对他们不经意的伤害。他们为了生存,拼命努力地存钱,相继离开这个痛恨的原生家庭,去了纽约,开始了各自想要的新生活。

什么是原生家庭?

所谓原生家庭,是指从小成长的家庭,也就是有父母或者抚养人照顾的家。在原生家庭里形成的情感习惯和思维模式叫做"原生情结"。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一旦在原生家庭形成了某种"原生情结"或思维模式、情感习惯,就会在成长后应对外界的人际交往中,不受自己意识控制地重复出现。

作者珍妮特·沃尔斯和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那个家庭,就是他们的原生家庭。他们虽然相继离开这个家庭,但是原生家庭的深刻影响却并没有消失,早已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除此之外,珍妮特的父亲和母亲,也曾分别生活在不同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影响了他们两人价值观的形成。为什么会选择彼此一起生活?为什么会在拥有很值钱的土地情况下却选择流浪?为什么与孩子的相处方式是如此不合常理?这些都可以追根溯源到早期他们的原生家庭。


拥有百万美金的土地,却选择流浪生活的家庭

《玻璃城堡》中原生家庭对两种亲密关系的影响

01 对婚恋观的影响

人一生要经历两个家庭:一个是自己出生、成长的家庭,另一个是进入婚姻生活后所建立的家,也就是自己选择并能有话语权的新生家庭。人们恋爱、择偶,然后进入婚姻,建立第二个家 。而恋爱,择偶时体现出来的想法和观念就是婚恋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原生家庭的一种真切投影。

选择配偶时,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会选定某种类型的人,潜意识中借着与他们情绪互动的过程,去医治原生家庭中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缺憾,满足童年时对自己特别重要却未能获得的一些心理需求。

母亲Rose Mary是一个有着百万身家的艺术家,无心照顾孩子,痴迷于艺术,为何会选择父亲Rex,一个浪漫的,贫穷的空想主义者?这个跟她从小家庭的养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从珍妮特的视角可以看到,外婆是位老师,对孩子很慈爱,但是却有很多规矩,谁破坏规矩就要认罚。年轻的时候,外婆逼着妈妈考了教师资格证,因为她说,如果你当不成艺术家的时候,你可以当老师讨生活。但其实,妈妈非常不喜欢当老师。可以想见,外婆对妈妈是严苛和控制的,让妈妈一直背负着很大的压力,内心一直无法快乐。

等到她长大可以自己选择配偶后,就会期望自己的丈夫是一位不存在严苛的规则和要求,且骨子里很自由的男人。因为在她心中,母亲的控制和严苛是自己早年痛苦生活的根源,所以,在她自己的婚姻中,她就要想方设法避免同样的情况发生,她不想被控制,被规则束缚。

很明显,Rex完全符合她内心的需求,可以补偿她早期童年未能获得的一种自由和轻松感。所以她愿意跟着他过着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生活,仍然甘之如饴。所以,即使后来Rex酗酒赌博,女儿劝她离开他时, 她很诧异于女儿的建议,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做不到离开这个男人。女儿并不明白,妈妈其实已经找到了最适合自己内心需求的配偶,来治愈原生家庭的遗憾和创伤。

我们择偶时是希望在情感上得到我们在原生家庭中未得到的需要,例如:父母的肯定,需要感到自己独特等。

父亲Rex的童年生活真的暗无天日,不仅遭遇到了暴力型的母亲,还被其性侵。他终其一生都难以摆脱原生家庭给他带来的伤痛。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感受,往往使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如何选择的重大决定。

于是他在潜意识中就会产生一种"隐形的内在誓言",一定要摆脱虐待型母亲形象的存在。所以他在选择自己配偶时,希望在情感上能得到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未曾得到的肯定和重视感。

他才华横溢,内心喜欢自由和冒险,很容易就受到Rose Mary的崇拜和倾慕。Rose Mary的个性很温和,愿意追随他的一切理念,这种重视给了他很大的慰藉。

表面上看,他是在与Rose Mary相处,其实是不断重新经历自己过去与母亲的关系。借由新生家庭中从配偶身上所得到爱和肯定,在意识中逐渐地治愈童年时痛苦的自己。

因而,虽然日子陷在贫穷、酗酒、赌博的困境中,生活过得千疮百孔,他们的婚姻却非常稳定,始终不离不弃。


Rex 病重,Rose Mary陪着他

在选择配偶时,因为原生家庭的伤害,我们很多时候会反其道而行之,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却会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觉中学到的一些行为。

父母在婚姻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牢不可破,以及对于婚姻的满意度和和睦感,相应地对珍妮特长大成人以后的择偶观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初她选择了一个原生家庭不会认可的人,未婚夫是华尔街精英戴维。表面上她很满意,编造自己的家庭背景,帮他在饭局上争取合同,不惜惹怒父亲,也要和他结婚。但是房间里她总是放着很多旧箱子,其实在潜意识里面,她总是准备着随时离开,放弃这段关系。

她发现跟戴维在一起并不快乐,内心有个声音一直在问她,你快乐吗?就像父亲说过的那样,不想让她成为任何人。她原本觉得脱离原生家庭,选择价值观完全不一样的人一起生活,就可以治愈自己。结果,却事与愿违。原生家庭的烙印已经深深刻在她的心里。内心里面,她还是希望能够沿袭父母那样在婚姻里的快乐相处模式,最终她离开了戴维。


离开戴维

02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亲疏关系无法找到平衡

母亲Rose Mary童年时遇到了一个过度控制的母亲,掌控过度给她带来窒息感,因而导致她叛逆,选择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婚姻关系。面对家人留给她的百万价值的土地,她一直无动于衷,宁愿自己和孩子忍饥挨饿,也不去变卖土地。家人其实是深深地爱着她的,可她选择远远地逃开所有和原生家庭有关的东西,只是缘于童年期被控制的痛苦感受。

过度控制引发了亲子关系的极度疏远,然而过度疏离同样也会引发亲子关系的破裂。

Rose Mary自己专注于艺术,无心照顾孩子,是一个失职的母亲,对孩子很多时候不管不顾。宁愿自己醉心于画画的世界,也不给孩子做饭。让三岁的孩子自己去做饭,结果珍妮特被严重烧伤。她自己很讨厌童年时代经历的规矩,所以她对自己的孩子从来都不设规矩。但是完全没有规矩,就会让孩子觉得不被关注。这样一个过度疏离的母亲很容易就会导致了她的孩子产生了被忽视、被抛弃的感觉。还没长大,孩子们就选择自己存钱,时刻打算着逃离这个家庭。

从下面的这个原生家庭关系图中也可以发现,过度掌控和过度疏离的原生家庭关系都会导致亲子关系破裂。


引发激烈的冲突应对模式

原生家庭的不良的冲突和应对行为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感受和表达爱,以及处理亲子关系中的冲突能力。

如果原生家庭中父母经常有虐待型的行为或者语言、或者对孩子有过度严厉的惩罚,长大后的孩子遇到冲突的话,可能更容易有激烈的应对反应。

父亲Rex童年时期所受到的身体和心灵上的虐待,使得他在长大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采用强硬的手段,不顾孩子的感受,从而达成自己的教育目的。比如,他在教珍妮特游泳的过程中,完全不顾她的恐惧和害怕,一次又一次地把她强行扔进水里,让她自己爬上岸。

他信奉武力解决问题,与泳池救生员起冲突时、喝醉酒后和别人都会大打出手。清醒的时候是才华横溢,聪明温柔的理想父亲,醉酒的时候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冲动魔鬼。当女儿把未婚夫戴维带到他眼前时,他不喜欢戴维,却采用武力来解决,使得女儿颜面尽失。

这种不良的冲突和应对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也深深地影响了女儿珍妮特。她面对和父母之间问题时,无法冷静地处理冲突,只是激烈地指责,说出很伤人的话。父母亲不请自来到她的订婚宴后,知晓父母一直有价值百万的土地,却让他们忍饥挨饿很多年。她几乎崩溃了。她的反应异常激烈,指责父母的失职,不愿意再看到他们。


愤怒的珍妮特对着父亲说,不想再看到他

爱其实一直都在,只是很多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蒙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倍感委屈,充满了失落和无法应对亲子之间冲突的挫折感。他们很难理解和把握自己的情感,无法表达,也不信任自己的内在感受。

原生家庭是如此深切地影响着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理解,感受和表达。很多不良的模式让我们身受其苦,无法摆脱,难以获得内心的平静。

阿德勒的一句话广为人知: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但很多人都忽略了他后面还讲了一句:一个人的经历,不能决定其一生的命运。

原生家庭不应该是一个人的宿命,只能算是前半辈子的阴影。就像作者珍妮特一样,勇敢地面对这种阴影,走出阴影,站在阳光下,书写自己的新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