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存钱”的思考

昨天晚上和朋友聊“存钱”这个话题聊到很晚,于是梳理了一下聊到的内容,整理出来这篇推送,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很多时候大家的困惑都是相似的,明明感觉自己平常并没有怎么花钱,然而每个月面对账单时却总怀疑数字错了;银行卡的余额和下一次工资发放日期永远是正比关系,距离发薪日越近,卡里的余额越低,“挑战生存极限”的活动每个月都在开展,只是每次选择的难度多少有些差异而已。

仔细想想,父母那一辈人或多或少都能存下不少钱,为什么到了这一代人,想攒个钱就这么难呢?


首先,储蓄习惯的弱化,一定是来自于储蓄欲望的降低。

我们不难发现,“储蓄”的天敌是“消费”,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改变。长辈们对信用卡的抵触是每一个年轻人都能感受得到的,无论我们怎么去解释信用卡消费能够通过延长资金的使用期限“赚钱”、能够通过优惠活动“省钱”,从而借助信用卡实现“开源节流”的目标,在长辈们看来都是“一派胡言”,他们更关注的点永远在“花了不属于自己的钱,万一忘记了还怎么办?”诚然,无论是信用卡还是花呗,信用消费是一种适用人群非常广泛的金融工具,能够更好地实现财务平衡,但是它之所以让长辈们抵触,也是因为它触碰了中国人传统的消费观念——花自己的钱,也就是先储蓄,后消费。

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面对的是更快节奏的生活、面对的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相比于长辈更能接受新鲜事物;另一方面,线上购物的普及以及各类“种草”app的出现,对于美、对于“品质”的需求,极大地刺激到了年轻人的消费欲望,在没有储蓄基础但是有可靠的收入来源的情况下,“超前消费”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先享受、后付费,对于追求新鲜的年轻人来说,获得感的满足不再需要通过储蓄的方式延期,也使得这种方式越来越为人所接受,在这种大环境下,“储蓄”的地位在不断被削弱。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支付方式的升级无疑也加速了“储蓄”的地位降低。在现金支付的时代,我们有多少钱、花出去多少钱,是可以通过视觉的判断给大脑以直观刺激的,在手上的现金不断减少的过程中,大脑也会提示我们需要注意资金短缺的危机了;但在线上快捷支付的普及后,我们手中的资金不再是具有图像画面感的货币,而是一串简单的数字,无论是消费还是收入,都更像是简单的数字加减,这样一来,支出不再是货币的减少,而是数字的减少,大脑对于这样的支出敏感度更低,也更难提示到我们注意资金短缺、更难提示我们关注储蓄。

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我们获取信息速度的加快,又或者说是我们获取物质、精神产品效率的加快,都使得我们对于“慢”这个字有了格外的疏远感。小时候的我们可能会省下一个星期的早饭钱去买自己心仪的玩具,长大后的我们会在周一就刷卡买下玩具,剩下的日子再慢慢还钱。如果“当下”就可以得到,那么为什么还要等待?这样的消费习惯和思维习惯下,我们越来越注重短期的东西,我们需要立刻、马上能够看得到效果的东西,也正因此,我们对于时间的敏感度越来越高,我们越来越抵触长期的东西,两代人的思维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差别。


另一个因素,则是我们成长、生活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这一路我们见证了在高速发展的经济背后,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的速度,因此我们越来越不相信长期能够给我们带来收益,我们越来越笃信“今朝有酒今朝醉,千金散去还复来”。但是时代的改变从来不会提前通知天下众人,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含义就是,我们的利率不会永远存在高水平,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利率一定会越低,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适用于绝大多数的经济环境。低利率下可能会产生部分商品的快速增值,但是一定程度上,快速的货币贬值程度,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以目前我们的经济体量来说,是不会再发生的事情。也因此,存钱,可能是现在中国人,需要重新考虑的事情了。


怎么存钱呢?小时候我们应该都有自己的存钱罐,一点点零钱放入罐子里,日积月累,等到有一天想要用钱了,砸开罐子,往往迎接我们的都是一笔“巨款”。其实对于当下这个时代的所有人来说,“存钱”这个动作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要“看不见”钱,这笔钱可以随时取出来,只是取出来的时候会有些麻烦,它不会在短时间内到期,也不会让你能够随时通过手机将钱转出来。“看得到”的地方的钱,永远都是容易花出去的钱;“看不到”的地方的钱,才是我们慢慢攒下来,到最后能够一笔拿出来实现心愿的钱。

社保是国家统一给我们分配的“存钱罐”,自己的定期储蓄、理财以及基金,如果能做到理财资金的“专款专用”,其实都是我们的“存钱罐”,如果对于自己的投资能力不那么放心,那么当下经济形势下,选择年金险其实也是个不错的考虑。更深一步,如果这个罐子它不仅能“攒下钱”,本身能通过复利去滚动利息,那么这个“聚宝盆”,我相信是每个家庭都需要去考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