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歷史知識說出來你自己都不相信?

只讀帖不評論


明朝逃跑加病故的士兵,三年內高達120萬,其實大部分都逃逸了。

對於這則歷史知識,你敢相信嗎?

明英宗正統三年,當時擔任兵部侍郎的于謙,正巡撫河南、山西,因為河南省遭了災荒,于謙便上疏朝廷,請求暫停“清軍御史”(也就是清點全國軍兵的欽差)在全國的活動,讓他們各回原處。

其中提到,這些清軍御史到全國清查各個衛所,發現了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最近三年,全國衛所實際上還在崗的軍兵,比朝廷應該有的名額,少了120萬還多。這些兵說是逃跑了或者死亡了。

就算已經清查出來的那些逃兵,一一重新登記造冊,然而,十個裡面也只有兩三個到崗,就算這兩三個,也不客氣,過不了多久又逃了。

據《明英宗實錄》記載:

臣等竊惟,自遣御史清理之後,近三年於茲矣,天下都司衛所發冊坐勾逃故軍士一百二十萬有奇。今所清出十無二三到伍,未幾又有逃故。

可是正統初年,朝廷並未大舉用兵,正統朝大舉對外用兵,是在正統六年,命定西伯蔣貴為將軍,兵部尚書王驥提督軍務,發兵十五萬徵麓川,也就是用兵西南傣族地區。

很顯然,120萬軍兵,陣亡的或者受傷不治去世的不佔多數,大部分都當逃兵了。

這120萬逃兵,佔了當時明朝全國總兵力的將近三分之一。

但是,明朝朝廷當時並沒有重視這個問題,與其說沒有重視,不如說,是無可奈何。

所以,後來明英宗土木之變的時候,明朝號稱五十萬大軍,實則只有二十幾萬,其他的大概都逃了,名冊上有這個人,實際上軍中並無此人。

明朝軍隊為什麼有那麼多逃兵呢?這還得先介紹一下明朝的衛所制度和兵源。

明朝建立過程中,明太祖朱元璋按照副丞相張昶的建議,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在全國設立衛所制,成為明朝貫徹始終的軍事制度。

所謂衛所制,就是在全國重要的城鎮,設立衛和所。

最基層的是百戶所,共有兵120人,設十個小旗統領。

上一級是千戶所,每千戶所共1120人,設兩個總旗統領。

再上一級就是軍衛,每衛平均5600人,由指揮使統領。

再上一級,就是省級部門了,明朝在全國重要省份設立都指揮使司,統領該區域內所有衛所。

至於都指揮使司再上頭,就是明朝有名的五軍都督府了。

而明朝的兵源呢?一開始的時候總共有兩大類,一類是朱元璋農民起義時拉起來的隊伍,另一類是在作戰過程中,抓到的俘虜。

到了後來,明朝穩定以後,兵源就有了新的來源,一個來源是罪犯,所謂犯了罪充軍的那部分人。

另一類是重中之重,就是明朝通過軍籍制度,在全國徵兵,家裡男丁超過三口的,就徵一個當兵。這叫做垛集軍,如果你加入了垛集軍,你的戶口就從民籍變更成了軍籍,永世不得更改,子子孫孫都要從軍。

這就是明朝所謂的從徵、歸附、謫發、垛集四大兵源。

實際上後來明朝還發展了僱傭兵,甚至到明朝後期,明朝軍隊大部分是僱傭兵,朝廷不直接發餉的。比如有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的戚繼軍和俞大猷的俞家軍。

瞭解完明朝的衛所制和兵源以後,就不難理解那些兵為什麼會逃跑了。

第一,對於流放的兵源來說,都是罪犯,發配到各個衛所裡,一旦有機會,肯定會逃。

比如,明成祖靖難之役以後,永樂大帝對建文帝的忠臣們大開殺戒,不但株連十族,還搞瓜蔓抄,所謂瓜蔓抄,就是連根拔起,把你老家全村鄰村的人都治罪。這麼多犯人,不可能都殺,男的流放充軍,女的發配教坊司充當奴隸。

據《明宣宗實錄》記載,

巡按山東監察御史張聰言:遼東軍士多以罪謫戍,往往有亡匿者。皆因編髮之初,奸頑之徒,改易籍貫,至衛即逃,此及勾追,有司謂無其人,軍伍遂缺。

第二,對於俘虜軍來說,當然也會跑。因為明朝初年用兵,打的都是異族蒙古或者西南少數民族,抓的俘虜,你把他放在衛所裡,看守不嚴,他能不跑嗎。

第三,對於垛集軍來說,並不是所有人都就地安置,這由不得你自己選,你說你想在離老家近的地方當兵,可以常回家看看老父老母,門都沒有。

很多江南兵,被分配到北方甚至遼東酷寒之地,離家幾千裡,他不適應當地,能不跑嗎。

除了各種兵源自身特點導致的逃跑,明軍逃兵嚴重還有一個更大的原因,那就是各級官吏的腐敗問題,其中最嚴重的是,王公大臣隨意徵召衛所軍給自己幹私活,幹工程,讓他們勞累不堪,忍受不了折磨。

比如,明朝丞相李善長回家養老以後,大興土木,但是工人不夠,就找湯和要三百兵馬。後來湯和把這件事告訴了明太祖朱元璋,這件事也成了朱元璋殺李善長的罪證之一。

明朝初期還好,越到後來,貪官汙吏越多,使用衛所軍幹私活的越多。

以至於出現了以下的情況:

明朝平時會在全國各都指揮使司抽調衛所軍進京衛戍,跟京城的京營軍隊一起操練。但是,這些進京的衛所軍往往被京城的王公大臣調走去幹私活,搞得他們勞累不堪。以至於當時山東都指揮使司的將領,不得不賄賂五軍都督府或者兵部的高官,求他們不要調集該都司的衛所進京。

這些衛所軍,平時本來要訓練,要學習排兵佈陣,現在倒好,天天被叫去搬磚,還不給工錢,因為僅有的一點好處都被各種指揮使、總旗等將領拿走了。

所以明朝軍隊逃兵才如此嚴重。

據史載,嘉靖朝,俺答圍攻北京,兵部尚書丁汝夔去盤點京營軍隊人數,本來應該有十萬七千餘人,實際在崗的卻只有六萬多人,只剩下一半了。

到了崇禎朝,逃亡還更嚴重,連能打仗的都沒有,因為缺軍餉,都跑了。

“十七年(1644)王章巡視京營,按籍額軍十一萬有奇。喜曰:‘兵至十萬,猶可為也。’及閱視,半死者,餘冒伍,憊甚,矢折刀缺,聞炮聲掩耳,馬未馳輒墮。而司農缺餉,半歲未發。”

永樂大帝在的時候,北平最多可是有八十萬大軍呢。

沒有兵打仗,明朝能不亡嗎?

至於這些逃兵怎麼逃的,那就五花八門了。

比如,有的人賄賂上司請假,結果,黃鶴一去不復返,同袍懷中空悠悠。

比如,有的人招呼都不打,就沒影了。

比如,有的人說要回家取衣物,後來就再也見不到這個大哥了。

比如,有的紈絝子弟,一打仗,就拿錢僱人去頂自己的名,打完仗自己再回衛所,然而,那個拿了錢的大哥,根本就沒去打仗,拿著錢跑了。

甚至於,有的大哥,不在衛所裡待著,跑到附近的城鎮農村做小買賣去了。打仗的時候,自然找不到他啊。

反正就是各種鑽衛所制度的空子。所以,朝廷面對逃兵問題,制定了各種懲罰措施,仍然制止不住,除非改變衛所制度和軍籍制度。

當然,這些人也不完全想當逃兵,只是在明朝當兵太苦了,還整天被上司欺凌壓榨,被拉去搬磚。


西堤君


我來說兩天條和手術有關的。

一、關羽一邊刮骨療傷,一邊繼續吃喝

三國時期,一次和曹軍打仗,退兵的時候,關羽不小心右臂中了敵人的毒箭。因為打仗,草草包紮了傷口,結果每逢颳風下雨,就疼痛難忍。

軍醫再次仔細檢查後,對關羽說:將軍,您這個毒箭上的毒已經滲透到骨頭裡面去了。必須把骨頭破開,把這個毒刮掉,才能除根。

當時關羽正在大帳中,請大家吃喝玩樂,聽聞此言後,直接對醫生說:動手吧。你割你的,我吃我的……

結果在沒有麻醉劑的情況下,關羽同志一邊左胳膊鮮血狂飆,流的到處都是,一邊繼續用右胳膊割肉,和大家大碗喝酒……

聯想到我們現在打籃球,胳膊上被蹭傷一點點,都疼得不行。對比之下,關羽真可謂壯士。

二、楊繼盛在牢房中,在昏暗的燈光下用瓦片割爛肉和筋



楊繼盛是明朝嘉靖年間的一個小官(兵部武選司員外郎),1553年,他挺身而出,彈劾當朝首輔、大貪官嚴嵩,被抓進大獄,嚴刑拷打。

在獄中,他創傷發作,疼的半夜醒來,決定自己給自己做手術。他把瓷碗往地上一摔,然後用手拿著瓷碗碎片,聚精會神的割兩腿上的腐肉。肉被割完了,筋和骨膜連在了一起,他又用手把筋拉住,用瓷片隔斷……


一名獄卒,佩服他的忠義,在旁邊手持煤油燈,幫他照清楚裡面的爛肉。看到楊繼盛如此做法,內心深受震撼,手不停的發抖。楊繼盛於是說:別抖,請拿穩點!否則我看不清楚裡面的腐肉!

三、兩個誰更牛?

同樣的刮骨療傷,關羽和楊繼盛都做到了常人無法做到的,都是英雄。

但我覺得,楊繼盛條件更艱苦,毅力也更令人欽佩一些。

第一,環境。關羽是在大帳中,而且是白天,光線充足。楊繼盛是在牢中,夜晚,一絲微弱的燈光。

第二,手術工具。一個是專業專業工具,一個是瓷碗碎片。

第三,手術氛圍。一個有專業醫生主刀,周圍有酒有肉;一邊是自己動手割自己,周圍安靜一片,沒有任何其他可以分散自己注意力,讓自己沒那麼疼的東西。

牛娃點評:

英雄不問出身。楊繼盛各方面和關羽相比,完全處於下風。可是,在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堅韌不拔的毅力方面,二人不分伯仲。

歷史記住了武聖關羽,卻也留下了楊繼盛的光輝形象。也許,他沒有關老爺那麼出名,可他們,是同一層級的人物。

因為,他們都是英雄,國之棟樑。


執著的放牛娃


長征的部隊越走越多,絕對是一個奇蹟。

中央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開始,一方面軍出發前有8萬人,到達只有不到一萬人;四方面出發有8萬人,到達不足4萬人(西征又損失慘重);二方出發約兩萬人,到達約1.2萬人。整個紅軍三大主力會師之後每個方面軍都有嚴重的損失,但是有一支單獨參加長征的部隊,他的人員數量,卻越來越多,它是徐海東大將率領的紅二十五軍。

1934年11月16日,根據中央命令紅二十五軍主力從河南羅山縣何家衝出發,向北方桐柏山區進行戰略轉移,部隊出發前的總兵力為2987人。部隊出發前進行了整編,將兩個師縮編為3個步兵團和1個手槍團,以簡化指揮層次,名義上程志華擔任軍長,實際軍事指揮有徐海東負責。

並且出發前紅二十五軍同國民黨軍東北軍一零七、一一七兩個師和河南軍閥劉鎮華部兩個師打了一仗,僅機槍就繳獲了100多挺。也因為此,紅二十五軍長征開始後第二天,紅軍便順利通過平漢線,開始進入桐柏山區。到達桐柏山區的紅二十五軍很快發現這裡離武漢太近,敵我力量懸殊,並不具備建立根據地的條件。

經過討論,隨軍行動的鄂豫皖省委決定改道進入豫西伏牛山地區。為了更好的進入伏牛山區,徐海東率領部隊先是回頭擊潰了一直跟隨在後的國民黨追剿部隊劉桂堂部,後親自帶隊佯攻棗陽,迫使國民黨軍主力回防,再虛晃一槍,率隊急行三天三夜,進入了伏牛山地區邊緣,最後經過一番激戰,打敗了駐守伏牛山口的西北軍老將龐炳勳,全軍得意進入伏牛山。

1935年初,在鄂豫陝省委領導下,紅二十五軍開展了創建鄂豫陝根據地的鬥爭。徐海東和吳煥先、程子華等同志率領部隊開展游擊戰爭,粉碎了敵人的反革命“圍剿”,廣泛發動了群眾,建立了革命政權,使紅二十五軍發展到三千七百餘人。

1935年7月15日,原鄂豫皖省委交通員石健民從上海經西安到達紅二十五軍駐地,帶來了黨中央的文件,並確切證實了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在川西會師和準備北上的消息。當晚,鄂豫陝省委在長安縣灃峪口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立即派紅二十五軍北進,迎接中央紅軍北上。

7月16日,徐海東等率領紅二十五軍開始再次踏上征途。這一次,他們一路勢如破竹,佔領胡宗南部後方大本營天水,奪取大量物資,並進軍西安城下,迫使國民黨軍抽調大量部隊迎戰,從而減輕了中央紅軍的壓力。在25軍西進的過程,紅二十五軍的政委吳煥先壯烈犧牲,紅二十五軍進行改組,由徐海東任軍長,程子華任政治委員。

9月15日,紅二十五軍先頭部隊與劉志丹率領的陝北紅軍會師,第一支遠征而來的紅軍最終到達了陝北。到達陝北的紅二十五人員有約3800多人,比出發時候的2987人多了800多人,是長征過程中唯一部隊人員增加到隊伍。

紅25軍長征歷時10個月,途經安徽、湖北、河南、陝西、甘肅5個省,轉戰近5000公里。它是在與中共中央長期失去聯繫的情況下,單獨轉移並先期到達陝北的一支紅軍隊伍。毛澤東曾稱讚紅25軍的遠征為中國革命立下了大功。


帝國烽火


靖康之變後,作為囚徒的宋徽宗,居然在金國的監牢中,9年時間生了14個孩子。

公元1127年,歷史上出現了極為恥辱的一幕-靖康之變。金國人大軍南下,滅掉了北宋,曾經繁華一時的都城-汴梁淪為人間地獄,而北宋最後的兩位皇帝-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倆被俘,除他們外,還有許多皇室宗親和王公貴族及其家眷3000多人也被俘了,一起被押往金國。

雖然一路上死了很多人,但是宋徽宗、宋欽宗倒是活到好好的,活著到了金國,在行為牽羊禮之後,金國高把這些皇親國戚全部關押起來。

不過為了以示金國對宋朝皇帝的恩德,金國人留了幾十個原北宋宮女給宋徽宗,由她們照顧宋徽宗的生活。

囚徒生涯顯然不好受,於是宋徽宗只好和宮女們拼命生孩子玩,他人生最後的9年都是在監牢中渡過的,然而就是在這9年時間裡,他生了14個孩子,據《靖康稗史箋證·宋俘記》稱,宋徽宗“入國後,又生六子八女”。

被俘的前幾年,金國人對宋徽宗還算不錯,所以宋徽宗有力氣生那麼多孩子。後來,金國人又將宋徽宗和宋欽宗轉移至五國城繼續看押,宋徽宗的隨從頓時少了很多,待遇大不如從前,弄得宋徽宗叫苦不迭。

宋徽宗在五國城又被關押了五年,“坐井觀天”,受盡屈辱而死。


袁衛宇


說兩件事情。

一、皇帝辦裸體展,模特竟是寵妃。

在中國古代的數百位皇帝當中,其中不乏昏庸變態的。北齊皇帝高緯,堪稱第一。



高緯有一寵妃,名叫馮小憐。身材十分火辣性感,凹凸有致,五官精緻,皮膚白皙,堪稱人間尤物。在朝堂之上,高緯也是經常將她摟入懷中,卿卿我我,毫不避諱。經常整的大臣們是面紅耳赤,好不尷尬。按說,這已經夠出格的了,可高緯還覺得不夠。他認為好東西就應該拿出來大家一起分享。



為此高緯特地辦了一次展覽,展品就是他的愛妃,馮小憐。只見馮小憐脫光了衣服,躺在一個展臺上,不斷的變換著各種妖嬈的姿勢。大臣們則排著長長的隊伍,花費千金後,才可以進入展館,高緯則在門口堂而皇之的賣起了門票。

二、女到15不嫁人是犯罪。

女子15歲嫁人,在今天那絕對是犯罪,18歲才算成年,20歲之前不允許結婚。可在古代,女子到了15歲還不嫁人,那算犯罪,不僅要罰款,家人和親戚朋友還要受到連坐。



在當今社會,大齡未婚女青年不在少數,選擇不婚的女性也是大有人在,在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的今天,這可苦了不少男同胞。

你知道嗎?在漢惠帝時代,法律明確規定,女子在15歲以上,還不嫁人要罰款600錢,到後來的宋朝更是規定,女子到了15歲不嫁人,家人坐之。這不簡簡單單是罰款的事情,家人還要面臨牢獄之災。

你怎麼看?


波波戲說歷史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你別看電視裡把我國古代的廚師吹得多神奇,實際上就算是萬人之上的皇帝,吃得還不如現在的普通老百姓好。什麼,你不信?皇帝不是天天山珍海味大魚大肉嗎?怎麼會沒現在普通人吃得好?不要急,等我一點點給你分析。

一、首先是食材豐富度問題

舉幾個最簡單的例子,玉米、土豆、西紅柿、南瓜、菠蘿、草莓、瓜子(指最常見的葵花瓜子)、四季豆等等,這些東西,原產地是美洲,一直到明朝末年才開始傳入中國,也就是說,明朝和之前的皇帝,壓根兒吃不到這些東西。而我們普通老百姓,想吃怎麼辦?去菜市場隨便逛逛就行了……



事實上,我們現在日常生活中吃到的很多蔬菜、水果、肉類、飲料等等,都是古代皇帝吃不到的。

二、其次是食材新鮮感問題

正所謂“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楊玉環喜歡吃荔枝,唐玄宗為了滿足她,動用全國的力量,才從嶺南快馬加鞭運回來,以滿足她的口腹之慾。可見,就算是楊貴妃,想吃荔枝也沒那麼容易的,而且吃到的荔枝還是在路上運了很多天的不新鮮玩意兒。

而現在,我們普通老百姓想吃荔枝,只要去水果店或者網購下單,很快就能吃到新新鮮鮮的荔枝,管飽,管鮮!不止如此,現在運輸技術發達,比如內地人想吃海鮮,忍痛花點錢也能吃上很新鮮的食材,但古代皇帝,等你把海里的東西運到皇宮,只怕離發臭已經不遠了。

三、再次是味道相關的問題

除了食材豐富度、新鮮感之外,還有個問題就是味道。那些電視劇和文學作品中,把御廚的烹飪水平形容得無與倫比,然而有一個很淺顯的真理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你技術再好,沒有東西你也做不出來。這裡說的東西,不止說食材,還包括調味品。


古人也是有調味品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但我們現代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許多必備調味品,古代都是沒有的。就舉個最常見的例子:辣椒。辣椒一直到明朝才傳入中國,也就是說,那之前的皇帝,是無法享受到辣味的。其他的味精、雞精、蠔油等等,也都是現代社會的產物。

四、最後是烹飪手段的問題

還是舉個簡單的例子,古代沒有高壓鍋,想吃燉排骨?燉牛肉……不可能,沒有高壓鍋的話,牛肉排骨這些食材,就算要煮熟都要花很大力氣。要想燉得現代這樣入口即碎、收汁入味更是絕無可能。


又比如火鍋,火鍋的歷史其實不短了,但古人的火鍋和現代的火鍋完全是兩回事。古代生火可不像現在這樣,用點天然氣就好,無色無味。古時候燒起火來,既不方便,煙味還大。就算是皇帝,想吃一頓現在的普通火鍋,只能是在夢中了


結語

總之,古代的皇帝,固然是九五之尊,只要能吃到的東西,想怎麼吃怎麼吃。只能說,如果單論數量,現代一般人肯定是比不上他們的。但如果論吃的質量,皇帝還真比不上現在的老百姓。


臥聞海棠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乘法口訣我們從小就背,但是,關於乘法口訣的歷史你知道嗎?給你一分鐘,你先猜猜,它產生於何時?

答案也許你根本想不到,秦朝就有乘法口訣了!

在湘西酉水之畔,有一個小鎮——裡耶。”裡耶“是土家族語——“拖土”,即開墾土地之意。200年,一次偶然的考古發現,在裡耶的一口古井中,發掘出大量秦代竹簡,這其中,有一枚竹簡就寫有乘法口訣。

當然,秦朝的乘法口訣與現在的有所不同,但也只是在表達上,算法是沒有問題的。

2200多年以前的乘法口訣表,竟與現今生活中使用的乘法口訣表有著這麼驚人的一致,我們不得不佩服我們的祖先。這枚小小的竹簡給世界算術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珍貴的實物資料,改寫了世界的數學發展史,西方最早的乘法口訣表是在1600年前的,這證明中華民族發明乘法口訣表比西方早了600多年,燦爛的中華文明再一次得到了有力的證明。

這枚秦簡木質,長23釐米,寬4.5釐米,兩面刻字,是我國最早的乘法口訣實物。2012年9月,中國郵政發行過一套《裡耶秦簡》特種郵票(2張),其中一張就選取了這枚“乘法口訣”,另一張則選取了“秦歷日”,均代表當時的科技文化水平。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在很久以前網上曾經流傳著這麼一個段子,而且每年到了夏天幾乎都會被重新翻出來,再流傳一陣子。

故事是這麼說的:青島原德國租借區的下水道在高效地使用了百餘年後,一些零件需要更換,但當年的公司早已不復存在。德國企業發來一封電子郵件,說根據德國企業的施工標準,在老化零件周邊3米範圍內,可以找到存放備件的小倉庫。城建公司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倉庫,裡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備用件,依舊光亮如新!



這個看似是再度證明了德國企業嚴謹工作態度的例子,其實根本就是謠傳!

來源存疑

首先,這個故事最早在2017年以網貼的形式出現,因為故事中有專業名詞、數據也很精確,所以帖子一出現就有很多人信以為真。

事實上,這個故事剛剛出現,就有人前去城建部門求證,結果城建部門根本就不知道有這事。所以這個故事根本就不是從城建部門就流傳出去的,具體來源無從得知。

德國的油布包裹並不是憑空出現的,歷史上德國油布包裹的事情出現過兩次:一次是曾在拉脫維亞挖出過德軍撤退時留給當地游擊隊的武器,這些武器都用油布包裹,埋藏在地下,挖出的時候已經不能使用了;另一次是德國人從青島離開的時候,因為對自己的房子是百般不捨,所以在給下一任房主留言的時候就提到,房間裡的備件都用油布包裹放到何處何處了。


這個故事有可能就是受這兩個例子的啟發編出來的。

故事描述的內容不真實

無論一百多年前,德國的工業是如何的先進,體現到當時青島下水道工程中的,也只有先進的設計理念(雨汙分流),除此之外並不比當時西方列國先進多少。當時的下水管道主要材料是陶瓷,即使到了現在換成了高分子材料,金屬備件出現在下水管道里的機會也是少之又少。

我們來看看故事描述的,備件是從下水管道中找到的,根據文章中提到的3米以內會有備件的理論,備件只可能是下水管道的。陶瓷的備件需要用耐腐蝕性弱於陶瓷的油布包裹嗎?假如真的是金屬部件,在潮溼的下水管道中,油布包裹的辦法又怎麼會保持百年之後還是光亮如新?


青島城建部門也曾出來澄清過,早期確實有工人從下水管道中挖出過,當時德國人修建下水道剩下材料。不過都是一些陶瓷材料,沒有用油布包裹專門存放,只是隨意的擺放在下水道中。

這個故事雖然早就有媒體專門出來闢謠,但是每年的雨季來了之後,還是會有人將這個故事修飾一番發出來,然後下面的評論很多就是“德國的工業態度就是嚴謹”“德國的技術領先不是沒有道理的”等等一些對德國工業的讚美之詞。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國人對德國工業的盲目崇拜,以及對中國工業的不自信。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很多的技術領域已經和德國工業相差無幾,有的還已經超越了德國。現在,中國的工業產品在世界上的名聲是越來越響亮,而德國的工業最近幾年一直是醜聞不斷,去年出現的汽車尾氣事件,再度讓德國工業飽受打擊。


只有國人更加的自信,類似故事才不會繼續上演!


歷史淘沙


民國時期有一件傳播很廣的事情,說的是在黃埔軍校期間,蔣介石和徐向前談過話,但是,當時的蔣介石並沒有看上徐向前。

說實話這件事就是說出來我不相信的。當然了我之所以這樣說是有理由的,可以說很多事蹟都證明這件事是不可信的。

下面我們就說是當時具體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有流傳蔣介石和徐向前之間的故事?

我們都知道黃埔軍校,是民國時期最著名的一個軍事學校。

當時,黃埔軍校的校長就是蔣介石,周恩來是政治部主任。

在黃埔軍校第一屆招生的時候,徐向前就來報名了,而且給徐向前一起進入黃埔軍校的很多人,都成為了日後國共雙方的重要將領。

因為蔣介石是校長,他整天和學生接觸,在這種情況下,他就萌生了一種想法,這個想法就是拉攏黃埔軍校的學生,為自己效力。

那麼,蔣介石要如何拉攏他們呢?

其實方法也是很簡單的,就是找他們談話。通過談話瞭解他們,然後在決定用不用他們。

你還別說,蔣介石通過這種方式,還真的招募了很多人,他們都成為了日後國民黨的高級將領。

我們說一下代表們:杜聿明、胡宗南、宋希濂、鄭洞國、賀衷寒等人,都是蔣介石在黃埔軍校提拔重用的。

在這期間,蔣介石就有找到徐向前談話。

具體談話的內容,就不得而知了。總之,蔣介石對徐向前的印象,就是感覺徐向前是一個很老實的孩子,當時的徐向前也沒什麼話說。

所以,很快蔣介石就讓徐向前回去了。

很多人就說蔣介石並沒有看上徐向前,事實上並非如此。要知道徐向前之所以進入黃埔軍校,他的引薦人是毛澤東。

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人之一,也就是說在徐向前上黃埔軍校的時候,他就和毛澤東相識了。

是毛澤東把徐向前給送到了黃埔軍校裡。

通過這件事,我們就可以知道,這時候的徐向前肯定是想要加入中國共產黨了,也就是說他壓根就沒有看上過蔣介石。所以,在面對蔣介石的拉攏和拋來的橄欖枝的時候,他當然是視而不見了。

正所謂道不同不足以為謀,徐向前和蔣介石沒有話說,甚至是無話可談,我們當然也就理解了。

所以說並不是蔣介石沒有看上徐向前,而是徐向前沒有看上蔣介石。

後來事實也證明了徐向前是一個十分偉大的將領,蔣介石對於徐向前的軍事才能也是十分的認可的。他不可能不知道徐向前是一個人才。

只不過徐向前的政見和他不一樣,所以,肯定也就不可能和蔣介石談到一起去了。

我們都知道徐向前為新中國的獨立和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並且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他被授銜為開國十大元帥之一。


史學達人


鄧世昌是眾所周知的民族英雄。然而,作為北洋艦隊致遠艦管帶帶頭違反軍規,卻鮮為人知。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9月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面展開激戰。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在艦身嚴重受損,彈藥將盡之際,決定開足馬力衝向日艦“吉野號”,準備與敵人同歸於盡,不幸被敵人炮彈擊中,兩百餘名將士壯烈殉國。

鄧世昌落水後,決定以身殉國。他的愛犬“太陽”犬叼住他的髮辮,想把他拉上岸,鄧世昌摟著狗一起沉入水底……每當看到這裡,人們總會扼腕嘆息。但是,並不為人所知的是,北洋水師軍規規定:不許帶寵物上船!

作為致遠艦的指揮官,鄧世昌帶頭、隨意的違反軍規。這種事情在北洋水師非常常見。例如,有的士兵沉迷賭博……。

北洋艦隊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標誌著地主階級領導的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的洋務運動破產。 洋務運動只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不改變腐朽落後的政治和思想,用張之洞的話說就是“中體西用”。“中體西用”導致中國學習西方學的不徹底。

鄧世昌違反軍規,讓我們從側面看到當時中國人在用心學西方的時候,沒有意識到很多陋習也是需要近代化的。當時的中國需要從政治、經濟到思想全面的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