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民币上写的都是"圆"而不是"元",难道是印刷错误吗?

我们都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但是在每一张人民上,写的都是“圆”字。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人们印刷的时候要这样做呢?是故意的,还是印刷错误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得到了这样的结论: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虽然被禁止了,但是却依旧对中国有所影响,许多欧洲国家的银币也被流传到了中国的市场上。对于这些钱币,由于其形状为圆形,因此中国人便将其称之为“银圆”。在当时,人们只要用眼睛看看成色,然后再进行称量,就可以直接将它们当作货币使用。


后来,这种货币流传开来了,然给中国商人感到非常满意,因为携带方便。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海外贸易市场被打开了,银圆不断涌入中国,所以清政府在无奈之中对货币进行了改革,将银两进行规整化,改为银元。从那个时候起,虽然计量单位仍然是元,但统一名字都是“圆”。


其实,中国在战国时期,就曾经将圆形的铜钱称之为“圆”。在《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说法:“圆,全也;瞏,天体也。”因此,从那天之后,所有圆形亦或者是环形的东西都可以被称之为“圆”。而这也是为了西方的货币传到中国之后,被称之为“银圆”的重要原因。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钞票承载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我们现在纸币上用的“圆”字,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这要从清朝说起。

宣统二年(1910)四月十六日公布了政府的《币制条例》:“中国国币单位,著即定名圆,暂就银为本位。以一元为主币……元角分厘各以十进。”

度支部尚书载泽将“圆”的来历解释为:“货币计数,当先定名。中国古制号称圜法,圜者圆也。现铸新币,拟请沿用九府遗法,定名圆。”将铸币权统一于中央,采用银本位制度,规定国币以圆为单位定名为“大清银币”。

至此,单位“圆(元)”在政府法令中得到了正式的承认,取得了国币单位的地位。


1908年大清银行成立这是中国官方开办的最早的国家银行,也是中国第一家中央银行。成立目的目的在于整顿币制,推行纸币、代理国库等特殊业务。

当时的大清银行鉴于宋、元、明各朝纸币泛滥,致失信用的历史教训,到宣统元年(1909)规定以九成现银为纸币发行准备。宣统二年(1910)五月,度支部又规定“大清银行应照发行纸币数目,常时存储五成现银以备兑换,其余亦须有确实之有价证券为准备“。

所以你看从大清银行兑换券上就使用了“圆”,这是同银圆的“圆”。


后来,人们将银圆回收,并同意改称为法币,但是人们还是会习惯性的将钱币的单位称之为“圆”。虽然到了今日,人们将人民币的单位命名为“元”,但是印刷却保持着以前的习惯,将“圆”字印刷在了钱币上。

由此不难看出,将人民币称之为“圆”是历史作用的结果,也是人们对硬币类的钱币的称呼习惯。


人民币上的错别字在语义学上并不算错别字,只能说是古今异形,元和圆本质上是同一个意思,只不过到了今日,人们对人民币的单位有了新的想法,但是却依旧无法抵抗习惯的作用,所以就有着这样有趣的现象,并非是印刷错误产生的结果。


(本文素材取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