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給的,但是人生不該是靠父母規劃。你怎麼看?

我愛紫色雞尾酒


父母不僅賦予孩子生命,更是孩子人生路上最重要的成長規劃師

俗話說:“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的孩子降生之時幾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們沒有財富多寡的差別、沒有信仰差別,無貧富、貴賤之分。但是,社會生活的現實是無論以多大的區域做對比,都不可避免的產生窮人和富人之分、貴人和賤人之差,還有愚人和賢人之別。造成這些差別的根本原,就在於他們出生之後從父母那裡繼承了不同的生活習性,父母指引他們邁出了人生旅途的第一步。

父母揹負起孩子未來的成長

家庭是人生成長起步的地方

孩子一生中會經歷很多事情,但他們生命中的多個第一次都是在父母的指引下完成的,比如他們所講的第一句話,後來成為了成長路上的第一語言;他們品嚐到的第一份食物,從而影響其一生的味蕾;他們建立的第一份親密關係是親子關係;他們參加的第一次集體活動是家庭活動......家庭是每個人成長出發的地方,父母是孩子成長之中的第一任導師。

俗話說:“育林先育苗”,人生之中學習活動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童年,童年是人生的起步之年,是人生最可塑的時期。正如古人所言:“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觀察三歲孩子的生活行為就能大致預測到其長大後的心理、性格......孩子七歲所具有的行為習慣,就基本決定著這個孩子一生的發展狀況。現實生活中,孩子在七歲左右時大腦就已基本發育完整,也就是說個人腦細胞的活躍基數在七歲左右就已基本確定,該有的思維架構已搭建完成,對待生活的態度也已基本確立。所以,孩子在家庭中學到的東西是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骨架性的內容,後續的學習成長就是在此基礎上添加血肉

家庭教育的核心在於引導孩子養成熱愛生活的習慣。人們常說:“滴水石穿”“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都是習慣與堅持的力量。好習慣成就美好人生,人生的好習慣多是被“狠心”帶出來的,習慣的力量是無窮盡的。古羅馬詩人奧維德說:“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習慣是一個思想與行為的真正領導者。習慣讓我們減少思考的時間,簡化了行動的步驟,讓我們更有效率;也會讓我們封閉、保守、自以為是,墨守成規。 在我們的身上,好習慣與壞習慣並存,而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取決於好習慣的多少。人生彷彿就是一場好習慣與壞習慣的拉鋸戰,把高效能的習慣堅持下來就意味著踏上了成功的快車。 如果希望出類拔萃,也希望生活方式與眾不同。那麼,就必須明白一點:是童年所養成的成長習慣決定著人生的未來。

成長陪伴

父母為孩子指引成長邊界、賦予孩子融入集體生活的智慧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生命之處本就認知無邊界、生活無底線,嬰兒成長有多種可能,可能變得智慧、變得愚笨。孩子是行為可塑、可教導的代表,也正是由於孩子生命成長的可塑性,教育活動才有實質性的意義,也才能為人類社會生活的進步“添磚加瓦”。盧梭說:“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通俗地講就是成年人用自身的言行習慣影響孩子的成長,教育就是人點亮人、點燃人的活動,是孩子通過模仿獲得成長經驗的活動。家庭教育就是父母以自身言行示範為孩子指引成長方向,照亮孩子成長前行的路。

如果把孩子的成長比作植物種子的發芽、生長、開花、結果,那麼家庭不僅僅為孩子提供了發芽的營養,而且還為孩子的成長提供生根的土壤和養料補給。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切物質資源都是家長提供的,孩子遇到了不能自己解決的成長難題也都是父母幫助完成的,家庭指引著孩子成長前行的方向,教會孩子認知世界的真、善、美,教會孩子學會做選擇、過濾生活中的無用信息的基本標準。家庭賦予孩子的都是社會生活中運用最為廣泛的“底層”生活技能,是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運用的審美標杆。家庭教育影響兒女的方方面面,比如婚姻,美國密歇根大學歷經50年的調查得出:有65%的女兒在成年後會按照父親的模式選擇男友以及丈夫。因此,世界上眾多的母親發現自己的女婿和丈夫如出一轍。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那種總認為習慣、禮貌、愛心、孝心、合作、交往等能力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是教導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可怕的行為。我們家孩子使用筷子為例,最初引導孩子使用筷時嚴要求,但後來爺爺奶奶覺得可以隨孩子自由【當時我在外地工作】,後來奶奶帶孩子就真的讓他自由握筷子,以至於現在即使他知道怎麼模仿大人拿筷子,但是就是吃飯的時候又迴歸老樣子了。所以,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一定要注意孩子生活中的小細節,您今天對孩子“狠”一點,明天孩子的成長就會更順。當然,對孩子“狠”要求的前提是您要求的內容,自己先不折不扣的給孩子示範完成,比如要求孩子好好寫字,您就要能夠給孩子做好好寫的示範,並且和孩子一起指出那個地方應該怎麼寫、怎麼調整會更好,讓孩子參與到提升自己成長能力的活動中去。

百年樹人

個人成長、成才離不開家庭的開導

人們常說:“背景”,家庭就是每個成功人士最大的背景。家庭是孩子生根發芽的地方,是“起跑線”、也是人生成長曆程中的補給站。人格心理學家說:“家庭對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們對人格發展看法的基石。”家庭不僅僅為孩子的成長髮育提供必要的衣、食、住、行,孩子為孩子的人生成長規劃方向,提供給孩子接入社會生活的紐帶。大凡成功人士與其童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家庭為之規劃的成長道路密不可分,古有“孟母三遷”只為給孩子找到適合成長的生活環境;美國的戴爾·卡耐基和法國的拿破崙·希爾的成功均深受家庭影響......

愛迪生8歲那年上學了。他不僅沒有表現出特別的才能,反而常常會使老師恩格爾深感不快。有一次上算術課,老師在講解數學題,愛迪生突然向老師發問?“老師,2+2為什麼等於4?”老師覺得愛迪生又笨又調皮,他反問道:“不等於4難道等於5?”愛迪生很想弄明白數字的奧秘,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問老師:“2+2為什麼不可以等於5呢?”老師恩格爾大為惱火,他厲聲訓斥道:“愛迪生,你故意搞亂,給我滾出去!”愛迪生遭到責罵,委屈地奔出教室。 

愛迪生回家後告訴媽媽:“媽媽,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師卻罵我。”媽媽聽了兒子的敘述很是生氣,他找到學校:“恩格爾先生,你作為一個教師太不瞭解學生的心理。”恩格爾說:“我只管教書,不管什麼學生的心理”。愛迪生母親說:“你這樣教孩子,孩子怎麼學得會?”這位老師帶著愛迪生到一位有名的醫生那裡,請他檢查一下愛迪生的頭腦,因為愛迪生的腦袋是扁的。這位醫生檢查後說:“裡面的腦子壞了。”恩格爾告訴愛迪生母親:“你的孩子又笨又調皮,不管我怎麼教,他都學不會。我不願意教這樣的學生。” 

結果,愛迪生離開了這所學校,由媽媽教他讀書。愛迪生母親曾經當過小學老師,是個知書達理的人。他給兒子講文學、歷史,講許許多多科學知識。當同齡的孩子還在讀童話的時候,愛迪生已開始閱讀《英國史》、《大英百科全書》等大部頭著作。在母親的辛勤栽培下,愛迪生的求知慾越來越強,他一邊讀書,一邊在地窖裡建起了一個小實驗室。雖然家境貧寒,他沒能像其他孩子一樣接受系統的正規教育,12歲那年到火車上當了一名報童,但母親已在他幼小的心田裡播下了科學的種子。經過長期刻苦鑽研,他終於成為最著名的大發明家。他一生為人類貢獻了一千多項發明。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虎父無犬子”,家庭環境是塑造孩子人生心性最基本的場所,人生之中最基本的人生習慣都是從家庭中繼承得來的,比如文明禮儀習慣、辨別是非與善惡的習慣、與人協作與分享的習慣......家庭鑄造了每個人成長進步的原型。如果把人生比作大樹,那麼家庭給予孩子的就是大樹的根系,給予他們選取成長養分的標準。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