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笔下的衍太太、杨二嫂、祥林嫂,都是封建礼教的产物


导读

出现在鲁迅小说和散文里的女性很多,但是让鲁迅先生费了很多笔墨来描写的女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现个女性,分析起来很有意思,衍太太、杨二嫂和柳妈、祥林嫂。衍太太出现在《琐记》和《父亲的病》文中。《故乡》里的杨二嫂,《祝福》里的柳妈和祥林嫂。

从感情的角度而言,一个比一个亲昵,从对待她们的态度而言,则是由恨到厌,再到怜,这三位女性在鲁迅先生的文中,分别代表了封建社会中不同的群体和势力。



因为鲁迅先生很多文章里都在抨击封建礼教、仁义道德“吃人”,而这四位女性中,显然像衍太太属于封建礼教规则的捍卫者,是她们利用礼教为工具对社会其他阶层的人进行残害,是施害者。而杨二嫂本身既是受害者,也无意中成为帮凶。祥林嫂则是封建礼教下最大的受害者,她的受害一方面来当时封建社会各种礼教规则,而自己又特别在乎规则的执行,所以越陷越深、而最终不能自拔,成为封建礼教迫害的产物。


衍太太,封建礼教捍卫者

封建礼教在社会中是非常具有伪装性,很多时候不像我们想像中那么森严、可怕,甚至会让人感觉到有一种救世主的感觉,这在礼教和封建迷信活动中是很常见的。

比如像在日食住行、红白喜事各种礼俗习惯,从道德高度上来批评不按照封建礼教来办事的人,这种封建迷信经过上千年的文化浸入,已经深深地烙在人们的心里,自愿、乐意地去遵循、维护。


衍太太就是这样的角色。

“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在《父亲的病》一文中,衍太太就是这么登台亮相的,鲁迅给她的定义国“精通礼节的妇人”,具体是谁不重要,关键是精通礼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她说的话相当于“金口玉言”,当事人必须去遵守,否则,就会落下“不懂礼数”的骂名,在当地社会是抬不起头的。如同遵守三纲五常一样,一批一批人从受害者变成迫害者。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也不重要,反正你得去遵守,没有人敢问为什么,比如鲁迅先生的父亲过世时,给他换上衣服,这是没有毛病的,但是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则是一种演化出来的习俗了。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这则完全违背生命科学的,人总会死的,在临死之前大声叫唤只能增加死者的痛苦,鲁迅先生学过医,所以在后来的文章里也写到了:

“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父亲!!”我还在不停地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鲁迅先生显然是对自己当时的行为感觉到非常的后悔。

以至于后在《琐记》里,衍太太再次出现,而且形象更加狰狞。以一副和善的面容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关键衍太太对待不谙世事的孩子们,常常教唆他们做坏事:冰冻天叫孩子们吃水缸结的冰、让孩子去看那些淫秽的图画书、鼓动孩子做有害的“打旋子”的游戏、甚至教唆孩子偷盗家中的钱财……。这些行为对孩子们都是有害的,而天真的孩子们当时却把她当好人。

这就是鲁迅要表达的“封建礼教杀人不用刀”的行为。包括豆腐西施杨二嫂、祥林嫂的结局,都与这些封建礼教有着极大的关系。

而衍太太这样的人,一定是有背景的人,家里有钱,否则人微言轻是没有人相信或去遵守的。那杨二嫂呢?


豆腐西施杨二嫂,封建礼教的利用工具

杨二嫂相比衍太太这一阶层,等级上低一点,《故乡》里“杨二嫂”却是由“衍太太”和“豆腐西施”等女人杂糅合成,虽然文中所占的篇幅并不长,文中的鲁迅几乎想不起是哪一位,经周妈妈提起才想来:“斜对面卖豆腐的”。想不起来说明交往并不深,趁鲁迅搬家时就过来蹭东西,不言而喻这是一个爱占便宜的角色。也说明她的日子过得也不咋地。



一开口说鲁迅贵人多忘事,接着又说你既然阔了,这些东西就送给自己吧,说得非常的坦然和理直气壮。被拒绝之后,马上尖酸刻薄地数落着鲁迅先生,什么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等难听的话,还顺便顺走一幅手套,走了。

这还没完呢。 杨二嫂基本上是每天来顺东西, 一次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硬说是闰土埋着的,说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

目的是让人认为自己很以为功,理所当然地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鲁迅先生写“幸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充满了讽刺。



千万另小看文中里写的杨二嫂说的那些话,俗话说:“舌头可杀人”,就是么一回事。这一类人,并不是封建社会压迫层,她们长期生活在封建会的礼教下,由一个老老实实卖豆腐的女性,变成说话尖酸的长舌妇,很多时候她们不饶人舌头就是在执行封建礼教,可能她们也不是有意的,她本来也是受害者,如所有老实的农民一样,都是“辛苦麻木而生活着”,这种暗淡的空气,在乡村里原是很普遍的。她们无形中充当了封建礼教的打手,自己也不知道。所有话讲出去是不计后果的。

这在《祝福》里残害祥林嫂的过程就非常明显。《祝福》里柳妈就是杨二嫂相同的角色。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柳妈的一句谎言,就花费了祥林嫂两年的工钱,本以为可以重新做人了。

却被四审一句:“你放着吧,祥林嫂!”,无意中把祥林嫂从人生巅峰直接一脚踢到了低谷,从此,祥林嫂再也没有翻过身来。



可以看出,这些人所谓的规则也好,建议也好,都是信口开河,并没有任何出处的。

在封建社会里,有着千千万万个杨二嫂、四婶这的样的人,虽不是封建礼教的捍卫者,但却是封建礼教忠诚者、执行者,无形中充当了打手。


祥林嫂,封建礼教下悲剧产物

中国从封建道德下所养成的女性观的确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这经过了多少年代,一直流传下来,不曾遇着什么抵抗,潜势力很大。过去所谓的圣人,只会替统治阶级张目,宋元以后因为理学反加重了妇女的束缚。到了五四前后,打倒礼教的口号才叫了出来,也就提出了妇女问题,在鲁迅的小说中常有说及,但也还没法子解决。在我们今天看来祥林嫂的遭遇有多么的可笑、荒唐和无奈,但是,那就是血淋淋的事实。

《祝福》大致如同家族中的祭祀习俗,能参与祭祀的人可以说是一种荣耀,如果在乡村里连参加祭祀的资格都没有,那是一种人生耻辱。在电视剧《白鹿原》里,田小娥就因为来路不明,而不能进家族的祠堂,弄得普天之下没有自己的容身之所一样的感觉。而引起后面一系列的事情。


祥林嫂也是一样,只因为是一个寡妇而被歧视,寡妇不能参与敬神,关键更严重的是,这种观念不仅被统治阶级广泛接受,不仅大家可以接受,连被侮辱、被损害最甚的祥林嫂也自己还特别在乎,这才是最终导致祥林嫂悲惨结局的原因。

其实,第二次进鲁镇当女工,祥林嫂还是那个祥林嫂,只是因为被绑回去再嫁了贺老六,孩子阿毛死了。正常情况下更值得人们同情才是,尽管此时手脚已经不如前一次利索,但比起其她的女工,还是显出很大的优势,至少不偷懒,只是再次经过一次打击后,精神状态有的点差而已。

最要命的打击来了:

四叔告诫四婶说,祥林嫂属于败坏风俗的人,平时做事无所谓,祭祀时候一定不要让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理论。


当祥林嫂照例在祭祀的过程中参与张罗,可是这一次都被四婶拉住了,她只得疑惑的走开。坐在灶下烧火。这里面还有一个女性角色柳妈,是善女人,也是一个下人,但是她却充当了迫害祥林嫂的帮凶。

首先不停的在祥林嫂的伤口上撒盐。认为是祥林嫂自己依了贺老六,一句:“可惜,白撞了一下”可深深地伤害了祥林嫂那本已经受伤的心。

其次是恐吓祥林嫂,柳妈告诉她因为嫁过两个男人,死后要被劈成两半,祥林嫂对这种荒谬深信不疑,祥林嫂内心的恐怖在于:生而不能做一个平等敬神的人,死而不能做个完整的鬼,这太恐怖了。这完全是黑暗的迷信嘛!我们今天看得很清楚。如果祥林嫂和我们现代人一样,也有这份觉悟,那就啥事都没有了。



柳妈还指点祥林嫂去“捐门槛”。祥林嫂毫不犹豫的大概花了一年以上将近两年的工资。她以为这样花了这么高的代价赎了罪,应该可以摆脱死后躯体一分为二的恐怖下场,就可以成为平等的人,可以参加敬神活动了。当祥林嫂便坦然去参与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时: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再次打击了祥林嫂,她从此失去了生活的信念,以至于变成了行尸走肉,最后沦为了乞丐。


我有话说

鲁迅写了一句话,“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就是说她残余的生命集中起来,还有点希望。希望什么?希望人死了以后没有灵魂。没有灵魂,家人不能见面,就不会打官司,阎王就不会把她一劈两半。她还在怀疑,这样一个有一点反抗性的人,最后还是被荒谬观念压倒了。


第一重门是封建礼教本身野蛮和荒谬,如衍太太之流。第二重门是周围的人和她自己也迷信。当这种观念被周围大多数人奉为神圣不可侵犯,就具有了杀人的力量,杨二嫂、柳妈、四婶之类。四婶在不让祥林嫂插手时,也说得很有礼貌,“你放着吧”,给她留下了很大的余地,但就是软刀子杀人不见血。

第三重门就是祥林嫂一类的人物代表,中毒到了自我折磨、自我摧残,自己把自己往死里逼。祥林嫂不仅死于别人封建礼教的观念,而且死于她自己头脑里装的封建礼教的东西,那些事,在今天看来,根本就不叫事。

即使生活中有衍太太之流,如果没有像杨二嫂、柳妈那样的人群,在生活中不停的挖苦、折磨祥林嫂之类的可怜之人,祥林嫂也还沦落到如此地步,假如,祥林嫂自己不信这些内容,精神上也就没有了压力,也不会自己把自己逼上绝路。

所以,封建时代的女人,自己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同时又不知不觉又参与了封建礼教的传播与迫害她人的行为。这就是鲁先生在他的文章里所要批判的对象。因此,读鲁迅先生的书,越来越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