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这是怎么回事?严重吗?

  占位性病变是指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专用名词,一般是出现在X射线、B超、ct等检查结果中。简易理解就是在检查的某个部位多出来的东西,这个多出来的东西导致周围移位、受压。占位性病变通常泛指肿瘤(良性的、恶性的)、寄生虫等,而不涉及疾病的病因。



  什么是占位性病变?

  很多患者去检查出占位性病变以为就是癌症,其实不然,占位性病变并不等于癌症。 在临床上,经验丰富的医生会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以及病史,一般都可以得到明确的判断。只有在无法判断的情况下,才会使用这个名词。后面都会叫患者提供详细的过往病史,以及其他的检查报告,或者多做一些检查进一步的明确病情。



  占位性病变根据性质不同可分为恶性占位性病变和良性占位性病变。恶性占位性病变主要包括癌、肉瘤等,其中常见的是癌。肉瘤是一种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比较少见,但一般不会到处转移,生存期比癌时间长。

  良性占位性病变从大体上可分为囊性占位和实质性占位两种类型,囊性占位性病变主要包括囊肿、脓肿、等,其中囊肿较常见;实质性占位主要包括血管瘤、细胞腺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局灶性脂肪肝、炎性假瘤、瘤样增生等,其中以血管瘤最为常见。发现有占位病变后,首先要定性论断,即确定病人占位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各种影像学检查不但可以配合定性论断,还可以进行定位论断,也就是进一步确定占位病变的位置、大小、数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定位诊断最常用的是CT、核磁共振扫描成像、B超,必要时可应用动脉血管造影,为能否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占位性病变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提示占位性病变时,一般肿块都比较大了。需要手术治疗。其最终病理结果也需要手术后,根据标本的病理检查才能确定。

  好了,今天的话题我们就探讨到这里,我是肿瘤专家一刘艳玲,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肿瘤相关的问题,请点击左下方“

了解更多”立即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