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文物,一眼千年】索桥堡——古丝绸之路北线重要黄河渡口


索桥堡

索桥堡原名铁锁关,位于甘肃省景泰县芦阳镇,建于黄河两岸,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河东建铁锁关,门上有石碣,额曰“索桥堡”。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于河西建索桥堡,位于索桥堡烽火台和索桥堡桥墩遗址中间的台地上。两岸堡内居民约300多户,景泰境内的住户较多。现存索桥堡石城遗址,街道、屋墙、关墙,虽大部残缺,但能辨认出院落、店铺、门楼等。城外残存有渡口“将军柱”台基、瞭望哨所、庙宇、烽燧等遗址。

▲索桥堡全景

索桥堡内有房屋遗址和寺庙遗址。索桥堡四周无堡墙,平面呈不规则状,堡内所有建筑均由红褐色片石砌筑而成,石墙残高0.5米-3.2米。现堡城已成为一片废墟。堡内房屋遗存自西北向东南共3排,有三条东北-西南向的巷道,房址东北面有一条东南-西北向的街道自黄河北岸沿山坡而上通至山顶。房屋遗址东北处有一寺庙遗址,寺庙遗址东南侧和东侧各有一民国时期的河防观察哨所。东侧哨所平面略呈圆形,西北有门道,墙面有射击孔;东南侧哨所平面呈不规则状,掩体内东南角临山坡有丘状土台,墙面有射击孔。

▲ 索桥堡房屋遗址

索桥堡桥墩遗址位于索桥堡烽火台东南210米的山坡下,为索桥古渡口的重要组成部分。索桥古渡口始建于汉唐,是古丝绸之路北线重要黄河渡口之一,横跨景泰和靖远两县,东岸通向靖远的哈思堡,西岸接景泰的芦阳镇;其地河面较宽,水流平缓,两岸山势陡峭。据史料记载,索桥渡口最早以木船和羊皮筏子摆渡。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两岸修建索桥,河面上排24只大船,两岸四根铁铸“将军柱”,用草绳系船成桥,故名索桥。后被河水冲毁,其遗迹尚存。桥墩顶部边缘有一道石砌围院,围墙已垮塌成为高0.5米-1.5米的残墙。

▲ 索桥堡桥墩遗址

索桥堡地跨黄河两岸,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朝廷选择这里作为明长城(新边)的起点,国民革命时期设立河防观察哨所,足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军事战略位置。这里既是我国古丝绸之路北线上一个重要的黄河渡口,也是商旅来往东西方的重要驿站,更是明朝边防体系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研究明代军事防御体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索桥堡遗址出土的瓷器残片

▲ 索桥堡遗址出土的禽纹瓦当

▲ 索桥堡遗址残存的碾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