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单田芳,不喜欢评书

我不喜欢评书,我喜欢单田芳

原创: 康老的党八股 康老的党八股 今天

一下被单田芳刷屏了,没想到像我一样喜欢单老的人如此之多。这才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吧,他的声音深入了几代人的脑海。

一定要写一篇再睡,无论多累。

我听的第一部评书并不是单老的,而是刘兰芳演播的《岳飞传》。我们这代人成长的岁月,享受着知识、文化、娱乐不断丰富和升级的过程,遇到过多次万人空巷的经历——刘兰芳似乎是最早(较早)的一次。以后才是:女排、霍元甲、上海滩、射雕英雄传……

每到傍晚,只要收音机里传出:岳飞大战爱华山、枪挑金牙乎、银牙乎、金兀术、哈迷蚩、岳云锤震金蝉子,街头巷尾的人们很快四散,回家听刘兰芳的《岳飞传》去了。

我一直以为评书就该像刘兰芳那样播讲,直到有一天,广播电台里说:从明天起,我们将为听众朋友们带来一部新书《明英烈》,由鞍山曲艺团著名评书演员单田芳播讲。

鞍山曲艺团有三芳:刘兰芳、单田芳、张贺芳。

哦?除了刘兰芳,还有讲评书的!

在我的记忆里,第一天听单老播讲的《明英烈》,感觉并不好,不习惯他老人家嗓子,实在是有点那个,单老的粉丝和他老自己都不忌讳,是有点公鸭嗓。但是,故事实在抓人,常遇春马踏武科场,枪挑宫院墙,力托千斤闸,通背猿猴剑侠吴祯一剑削三首……单老的讲述,让我一下领略到与《岳飞传》迥然不同的更广阔的评书故事世界。我心中最早的侠客形象是明英烈里的四大剑侠,此后我才知道三侠五义和至尊金庸……

从此以后,我成为单老最忠实的粉丝,在《明英烈》后,我几乎听完了单老在80年代录制的所有评书《隋唐》《百年风云》《三侠五义》《封神演义》《薛家将》《水浒》直到最经典的,也是我的最爱《白眉大侠》,长枪袍带书、短打公案书,单老是样样精通。不过,他老人家似乎没说过鬼狐书。至少我没听到过。

单老构建的评书世界无疑比我最早听到的《岳飞传》《杨家将》更宏大,人物更众多,情节更热闹,武打更激烈,高人更传奇,外号更拉风,也就更好听。

我还记得那时候为了搞清楚《白眉大侠》里排名前十四位的高人,我早早备好纸笔,迅速记录,这老十四位我到现在还能一口全部背诵下来。听了这么多部评书,最霸气的外号还属我们的武圣人。

横推八百无对手,轩辕重出武圣人

于和于九莲


我还记得单老说到金灯剑客夏遂良出场时的派头,那金灯大剑早已练成了鸡司晨、犬守夜的本领。

我还记得武圣人第一次显露武功,把排名第九的海外野叟王猿一招就推出了门外。

我们那时最大希望就是单老把金庸小说改编成评书。金庸的《笑傲江湖》曾以小说联播的形式在电台播出过,效果不算好。但是,单老始终没有说金庸。

单老不说,我们几个同学只好自己动嘴,丰衣足食,仿照单老的风格:

这位可了不起,是本套射雕英雄传里著了名的英雄:丐帮帮主洪七公,洪老剑客。

上文书我们说过,大宋朝五大名剑: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王重阳王老剑客是打遍天下无敌手,压盖武林第一人。王老剑客之后,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四位剑客各有绝招,分不出输赢胜败。这个洪老剑客就是其中的北丐。

这么一说,发现很违和。单老不说金庸,也许是觉得自己的风格并不适合金庸小说吧。

听了这么多年评书,我对评书本身,渐渐有了反感。主要是两点:

第一,评书里的思维非常简单粗暴,黑白两分法,忠奸二元论。国家不好,就是奸臣闹的。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忠良蒙冤。一旦把奸臣斗倒,立时四海升平,番邦写降书、递顺表,万国来朝。评书这种对历史的解读方式,在群众中扎根太深,影响太大。所以直到今天,群众看待复杂的现代经济政治现象,还是在使用评书思维。

第二,评书里的套路实在是太、太、太套路了。例如。敌国的边关一定会有一位武艺高强、闭月羞花的女将,她一定会看上我军英俊帅气的白袍小将,她用独门暗器将小将打败拿获后,一心一意以身相许、献关投降。我在每一部袍带书里,都听过这样的桥段。并且类似这种桥段太多太多,以至于听了开头,就知道每一步的情节发展。例如,《X家将》除了主人公名字不一样,基本故事情节都是雷同的。

我对评书中的思维模式是反对的。人物简单、套路单一,评书的内容本身并没有太大价值。在评书套路上有所突破的,我首推袁阔成袁老的《三国》。

尽管评书的故事如此僵化,尽管评书情节没有任何新意,尽管有的评书我已经听了十几、二十遍,但只要听到单老独特、沙哑的嗓音,我还是愿意再听上二十一遍。

单老就是有这样的魔力,无论我对这段书有多熟悉,可只要是单老在说,我就愿意坐下来,第 N 次听他说,白云剑客夏侯仁和金灯剑客夏遂良谁更厉害?

还是金灯剑客要高,高多少?也就高出那么一根头发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