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方法篇(選人才1)

第一章

選人有術:選人要有好眼光

正所謂:人是企業之本,企業的生存之道在於如何用人,即善於用人之所長,避人之所短,使人人各得所宜。而用人的前提是識人,只有善於識別人,才能選拔到合適的人才。

想起: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曾說:“企業的人才資源是衡量一個企業整體競爭力的標誌。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沒有人才的企業如同一潭死水;只有擁有關鍵人才,企業才有不喝的發展動力。”

1.人才=資本

不單是生產資料等物質資本,也包括以知識、技能和智力為特沒有


徵的人力資源。甚至人力資源已經成了推動社會發展的第一資劉井

源,而人力資源的質量更是決定企業興衰的關鍵。


下面給大家講一個歷史小故事:


歷史上有劉邦重人才、得天下的典故:一個布衣起家的劉邦,熊夠手提三尺寶劍,新蛇起義,滅秦挫項,五年一統天下,建立了延續400多年之久的大漢王朝,靠的是什麼呢?究其原因,恐怕和劉邦的重視人才、善用人才有著直接的關係。


劉邦的重要軍事謀臣張良出身韓國貴族世家,曾經在博浪沙謀殺秦始皇,失敗後潛逃各地,後拉起了一支百餘人的隊伍,立幟反秦,不久碰到了劉邦的起義隊伍,成為劉邦軍隊的一名戰士。之後他看到實力雄厚的項梁,又做了項梁的司徒。後來,秦軍滅了韓國,張良無奈,再次投靠劉邦。劉邦並沒因為張良曾經離開自己而記恨他,而是誠心相待。張良贏得了劉邦的高度信任,從此為劉邦開闢漢朝天下出謀劃策。在鴻門宴上,張良見機行事,全力掩護劉邦逃走;在彭城戰役失敗後,張良提出合韓信、彭越、英布三股力量共擊項羽的正確策略;在韓信提出做齊王的危急關頭,張良說服了劉邦,穩住了韓信;在楚、漢簽訂合約之後,張良提出窮追猛打的建議,終於徹底消滅了項羽。

從以上和歷史可以看出縱觀張良的一生,可以說他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在每個緊要的關頭,張良總是能站出來,提出較為正確的意見。如果沒有張良,劉邦最後的軍事勝利,確實是難以想象的。因此,劉邦得到了張良這樣一個人才,毫不誇張地說,比得到了數十萬大軍還重要。

總結以上還是回到主題證明:

人是企業之本,企業的生存之道在於如何用人,即善於用人之所長,避人之所短,使人人各得所宜。而用人的前提是識人,只有善於識別人,才能選拔到合適的人才。

謝謝觀看,我是說說,歡迎在評論下方留言,明天將是小說解說,期待嗎?各位小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