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功和力量真的有很大關係嗎?

鴛鴦蝴蝶去


Hello everybody.我是最愛你們的西米

輕功是輕身功夫的簡稱。關於輕功,史料中不乏記載,是一個至今在習武者中間有影響的傳統武術功夫內容。從各類資料所描述的情況和一些書中所記述的功法內容看,輕功的形式大致有三類:一類是異乎尋常的縱跳能力,一類是“飛簷走壁”,還有一類是幾乎可以腳不沾地的“踏雪無痕”。儘管上述三類表現形式不一,但都體現出一種“克服”地球引力能力的本質特點。至於目前有些論述將人體平衡控制能力和跑跳能力稱為輕功,這符合科學的理性真實,但並不符合傳統武術的文化真實。我們必須用科學的態度來看待輕功,利用所學的知識對輕功進行科學的分析。

一、對縱跳式輕功的分析

縱跳式輕功前人又稱為“縱跳術”,這是輕功的典型體現。對於傳統武術輕功不能理解成一般意義上的“彈跳”,而像一本《秘傳武林輕功》中所說的是“一種超常的奇特功夫”,超常奇特之處在於飛簷上房的縱跳高度。《少林拳術秘訣》中說是“可以飛騰二丈以上,再久練不輟,更能逐漸增高”。對於這些功夫常見的訓練方法是負重後的直膝跳坑。這一方法自清人至民國以來的一些有關書中多有介紹。大致過程是先掘一淺坑,立足其中,直腰直腿跳,並要求負重練習,練習時感覺重,然後去掉重量,使自身感到輕。民國也有“直膝跳一尺,屈膝跳一丈”之說。這種訓練法至今還被人們稱為“最妥善的(輕功)練習法”,或“無害的輕功練法”。

從解剖學原理看,直膝跳主要是小腿肌群參與工作,而屈膝跳除此之外還有大腿肌群和臀大肌參與工作,顯然,直膝跳訓練發展小腿肌群的彈跳能力,難以提高參與屈膝跳的肌群能力。通過負重練習,增加腿部肌肉的力量,而關鍵是爆發力,特別是小腿肌群的爆發力,從而提高彈跳力,但這種彈跳力是有限的。據測,以前我國優秀運動員原地縱跳最高成績為1.65米(原地雙腿越過橫杆)。再例如第26、27屆奧運會男子跳高前三名的成績分別是2.35米、2.32米、2.32米,一般跳高運動員的身高較高,而背越過杆的高度才兩米三幾,也就是說重心升高的高度才1米多。而傳說中的高度比現在跳高世界紀錄的高度還要高出很多;縱跳超過人體生理極限以外的高度,這是不可能的。

二、對踏壁式輕功的分析

踏壁俗稱“走壁”,是傳統輕功的另一種類型。如少林正宗七十二藝——壁虎遊牆術說,“在應急時,可以上樓房高牆,高來高去,無阻擋之處,也可以用於偵探等”。有這樣的功夫就會有訓練這樣的方法,他們的訓練方法是,先在有一定傾斜的板或牆上慢慢遊行,隨著訓練水平的提高,不斷增加板或牆的傾斜角度,直至板或牆與地面垂直,並能任意上下即大功告成。

顯然這又是一種“引而伸之”的類比推理產物,對此我們不妨用物理的力學原理來進行分析。如圖所示,G為重力,N為支持力,F為重力的分力,N’=N,N’為重力的分力,f為摩擦力。

人體能在一定傾斜角度的板上或牆上游行,必須有一個摩擦力,而摩擦力系數與板和牆有一定的關係,但是摩擦力系數是一定的,根據公式f=uN(u是摩擦係數),當板或牆傾斜角度不大時,即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