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从这本讲阅读方法的书中学到4个方法

​△ 封面图片来自《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

如果有人问你:你知道如何阅读一本书吗?

你一定会感到滑稽,想着自己好歹也接受过十几年教育,怎么会不知道如何阅读。

不过,可别急着下结论,试着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阅读时,你会读到后面忘记前面吗?

你会因为某些段落读不懂而暂停阅读甚至放弃阅读吗?

你是否曾费好大劲把一本书读完,却发现这本书并不值得阅读吗?

一两年前读过的书,你是否已经记不得书中内容了?

如果针对上面这几个问题,你的答案有不少个“是”,那么不妨了解一下《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本书初版于1940年问世。到1972年,作者又对初版进行大幅增订。这本书出版几十年来一直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是一本经典读物。

作者共有两位,其中一位莫提默·J· 艾德勒曾是《大英百科全书》第十五版的总编辑。

书里的很多内容让我深有同感,也有不少内容,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帮助我规范了自己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


哪怕读不懂,也不要停下来

很多人刚开始阅读的时候,大概都有这么一个习惯:不管读什么书,都以相同的速度阅读。

但这本书纠正了这个误区。有些书需要慢慢读、仔细体会,而有些书只需快速地翻阅。作者将快速阅读的方法命名为“检视阅读”

我们每接触一本新书,都应该先用检视阅读的方法,了解一下这本书的“概况”:

首先看书名、副标题、作者介绍、序言,了解这本书的类别以及大致要讨论的主题;

再研究目录,了解这本书的结构是怎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接着从目录中挑选几个重要章节来粗读;

最后把全书翻一遍,在重要的或者你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连读几页,不重要的地方可以直接跳过;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寻找作者的主要论点。

完成了以上几个步骤后,你对这本书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现在可以评估一下这本书写得怎么样、对自己是否有用,再决定接下来以什么样的方式读它。

如果你觉得这本书翻阅一遍已经足够,就可以把它丢开;如果你觉得这本书还值得进一步了解,但不需要太仔细的阅读,那么接下来就可以继续采用检视阅读的方式,快速浏览。

以前,我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每当遇到不理解的概念或段落,我都会停下来反复阅读前后文,弄清作者的意思。

但这本书的作者却不建议这么做,他们提供了一个阅读规则: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考。等到第二次阅读的时候,再去解决那些不懂的问题。

这种阅读方式显得有点反常,但采用这个方法,能帮你避免在阅读时被困难绊住。

我的一个感受是,如果阅读前你就告诉自己,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先读完再说,那么当真正碰到困难时,你就不大容易轻易放弃阅读,因为困难早已被预知了。


作者是怎么谈一个问题的,讲的有道理吗?

如果一本书,你在粗读一遍后觉得还有必要深入了解,就可以采用分析阅读。

在进行分析阅读的时候,你要不停地问自己4个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

作者是如何具体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的?

作者说的有道理吗?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第一个问题,如果你在检视阅读时多加留意,相信能够找到答案。因此,分析阅读时最重要的是找到后面几个问题的答案。

这几个问题里面,又以第二个问题最为重要:作者是如何具体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的?

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也就意味着理解了作者是如何写这本书的,整本书的论述脉络又是什么。那要怎么做呢?

在具体介绍作者的建议前,先提示一点:作者给出的方法,更适合阅读论述类书籍时使用,但如果你读的是一本叙述类的书籍,比如文学、历史、传记,那下面介绍的方法就不太适用了。不过书中有章节专门介绍如何阅读文学、历史类书籍,感兴趣的话可以找这本书来看。

首先,最基础的是要找到并理解一本书的核心概念。在每一本书中,一定有一些最关键的概念或词组,它们是整本书的基础,作者的所有论述都建立在这些概念之上。因此,阅读的第一步就是发现这些关键词,并记住作者对这些关键词的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两个人就一个问题争论不休,但最后却发现,两个人的观点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有很大分歧,之所以说不到一块去,只是因为两个人都某些核心概念的定义不同。

同样,我们想要与一本书的作者达成共识,第一步就是厘清作者对某些核心概念的定义,明白作者在谈论这个词的时候,到底在谈什么。

《刻意练习》里,“心理表征”“刻意练习”就是核心概念;

《黑匣子思维》里,“认知失调”就是核心概念;

《黑天鹅》里,“黑天鹅”“叙述谬误”就是核心概念;

《心流》里,“意识”“精神熵”“自成目标”“最优体验”就是核心概念;

《故事》里,“人物弧光”“主控思想”“激励事件”就是核心概念。

理解了这些核心概念,不仅能帮助我们接下来更进一步地了解一本书,也有助于我们日后更好地回忆一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理解了核心概念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找出作者的论述主旨。主旨就是作者的主要论点,是TA对某一个问题的论断。

比如《心流》的主旨就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心流体验是幸福的源泉”。因此,整本书就是围绕这个主旨所展开的,作者需要给出理由,为什么心流与幸福有关;作者还需要给出方法论,指导读者如何获得心流体验。

△ 这是我阅读《心流》的笔记,下文会谈到记笔记的方法

在找到一本书的主旨后,接下来我们就需要去研究作者的论述方式:

围绕一个主旨,作者提出了几个论据?

围绕每一个论据,作者又找到了哪些理由去支持它们?

在论述一个子主题时,作者解释了原理吗?举了例证吗?

作者论述时,采用了哪些基本假设吗?

一边阅读一边回答这些问题,能够帮助你找到一本书的论述结构、理解一个问题的前因后果。最后,你的脑海中会形成一个像思维导图一样的金字塔结构。

当你这样读完一本书之后,你才能进行下一步:评判一本书

作者告诉我们,评判必须建立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如果你还没有懂作者真正表达的是什么,就不要轻易评价这本书。


像学者一样阅读

阅读的最高层次是主题阅读。所谓主题阅读,就是针对同一个主题,挑选好几本书来阅读。比如某个时间段里,重点阅读心理学或社会学或经济学类的书籍。

但仅仅做到这一点,也只是最低层次的主题阅读。更高层次的主题阅读,是要带着研究的视角去阅读。

首先第一步,提出问题,通过问题去限定挑选哪些书目。

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你会发现,与你感兴趣的问题相关的书籍也许有几十本乃至上百本之多。

这时,你就需要采用我们前面说过的检视阅读的方法,对书籍进行一轮筛选,选出与你的问题关联度最高的书籍。

当你选好需要阅读的书籍后,就可以正式开始进行主题阅读了。

在正式阅读时,主题阅读和分析阅读的侧重点也不同:如果说分析阅读是读者追随作者的脚步,理解作者的论述逻辑;那么主题阅读,读者则要牵引着作者,让作者的观点为自己所用。

怎么理解呢?进行主题阅读,就好比你同时与几十位有学问的人对话,你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但每个人陈述答案的风格不同、讲述方式也不同。

如果你想将他们的答案为自己所用,就需要对他们的答案进行转述和整理,要用自己的话将他们的答案表达出来。

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做到客观、准确地呈现每一位作者的观点,不要曲解作者的意思。

完成上述步骤后,最后要做的,就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整理你收集到的答案,并形成自己的阅读报告。

其实这个过程很像写论文时撰写的文献综述,所以说,能够做好主题阅读的人,也算得上是个业余学者了。

做笔记的方法

书中介绍了做笔记的3种方法。

如果你采用检视阅读的方式来阅读一本书,那么读完后可以做一个结构笔记

由于检视阅读中,你只了解了这本书的主题、结构和作者的论述脉络,因此结构笔记也只需要体现一本书的整体结构,回答这几个问题:

这本书一共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又有哪些分支?

结构笔记未必要按照书中的目录来架构,你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逻辑来架构。

当进行分析阅读时,你就需要做好概念笔记。如果说结构笔记只是一个骨架,那么概念笔记就是在骨架基础上增添血肉,使之更加丰满。

概念笔记除了要体现分析阅读时重点关注的核心概念、作者论点,也要体现支撑每一个论点论据是什么,你自己对作者论点的评述也可以记录下来。

进行主题阅读时,你需要记录辩证笔记。辩证笔记需要以问题为导向,整合各本书中对某一个问题的解答,并对这些解答进行评述。

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如果一本书我只阅读一遍,而且不做笔记,那么我会遗忘得很快,过个一两年,这本书对我来说几乎就像没读过一样。

但做笔记和阅读第二遍能够极好地阻止遗忘。因此对于值得阅读的书,记笔记以及至少阅读两遍都非常必要。

最后,记笔记的一个小窍门分享给你:

第一,不要一边读一边记录,在检视阅读一遍后,试着用类似默写的方式回忆整本书的结构,回忆完再将自己写下的内容与书本对照,补充遗漏的内容;

第二,分析阅读时,读完每一章之后,回忆这一章的重点内容并“默写”出来,再与书本内容对照。

这两个方法其实都遵循了一个原则:检索式练习。检索就是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它会强化记忆,阻止遗忘。因此,考试其实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

这个方法来自《认知天性》这本书。书中介绍了认知科学家总结出的高效学习和记忆的方法。同样推荐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