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造“殲-20”大飛機的技術再造口罩,他是當之無愧的大英雄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這場疫情,

口罩瞬間就成了必需品,

怎麼保證14億人口所需?

怎麼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生產出口罩?

真沒想到,竟然是中國航天人,

用研發殲-10、殲-20大飛機的技術,

研製出了全自動口罩生產機,

24臺機器日產能達300萬隻!

就是這個中國神研發,能為疫情期間,

全國醫務工作者和人民群眾提供,

最安全的防護保證。


造完飛機造口罩,國家危難之時,

只要國家需要,

他們就義不容辭,義無反顧,

臨危受命,又一次不負重託,

這群航天人的背後,

離不開一位超級領航員,

他是今日中國當之無愧的大英雄!


他,就是楊偉



1963年,出生於四川成都的他,

從小就聰慧過人,

初中畢業考試6門課,

考了5門100、1門99,

差1分就是(總成績)滿分。

15歲初中剛考完,就順手拿下了高考,

北大、清華什麼的都是順手一填.....


可如此天才的他,

一件事卻差點讓他無緣就讀。

原來體檢中他被查出,是先天性色弱,

這意味著很多理工科專業都讀不了了。

當時西北工業大學的招生老師,

遺憾地給學校打電話,說:

有個小孩成績不錯,但色弱沒法錄取。

當時接電話的是錢學森的大弟子羅時鈞教授,

羅教授當即說:

我本人就是色弱,到我這個班裡來吧。

他因此十分幸運的走進了西工大飛行系。


高中才唸了一個月,

他就和同學們說:

拜拜了,我要去讀大學了!

來到飛行系後,

他聽說了太多中國航空製造前輩們,

研製戰機殲-10的故事:

當年中國戰機水平落後,

在國際上絲毫沒有優勢,

而殲-9由於技術落後也終止研製。

時任航空總師的宋文驄,

虛心向國外派來的專家求教,

可對方卻十分輕蔑的說:

就憑你們也想造先進戰機?

長年啃別人嚼過的饃,永遠只能當乞丐,

於是宋文驄痛下決心:

中國,一定得有自己的飛機!


(70年代殲擊機模型圖)


1984年,

我國新型戰機殲-10正式立項,

年過半百的宋文驄,

從此開始了研製殲-10的坎坷之路,

“不靠,不等,不要,

一定要讓殲-10身上,

流淌中國自己的血液!”


就是前輩這般執著鑽研的精神,

深深影響了他,

從此他也對空軍戰機充滿了嚮往,

更燃起熊熊壯志。

當他攻下飛行力學全部課程,

獲得碩士學位後,

毅然放棄了其它更好的選擇,

執意進入殲-10的“搖籃”:

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

就是在這裡,成了他夢想啟航的地方!



“初生牛犢不怕虎”的他剛來研究所,

就直奔“偶像”宋文驄的辦公室,

自我介紹說:

“宋總,您好!我叫楊偉,

剛從西北工業大學畢業,

我希望……我要做你的助手!”

宋文驄愣了愣,1800多人的研究所,

直接向他“要”工作的,他還從沒碰到過,

於是和氣地拍拍他的肩膀說:

“小夥子,還是先去研究室,

把基礎打打牢。”



就這樣他給宋文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在研究室,他表現十分出色,

五個月不到,就被任命為研究組組長了。

因此他直接進入了參與殲-10關鍵技術的

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的研製組。


當時,該領域我們中國是一片空白,

核心技術都掌控在西方國家手裡,

一位外國專家斷言:“中國科技人員,

不可能過“電傳操縱”這一關。”

更有人說:

“中國人研製飛機的水平,

還停留在小學階段。”

這樣的議論和嘲諷,

深深刺痛著他,

但卻激起他奮鬥的豪情!


他夜以繼日埋頭於厚厚的資料中研究,

憑藉自己的努力與才華,

在短短三年的時間裡,

就帶領團隊圓滿完成了既定任務,

一戰成名,使中國的空軍強國之路,

由此邁出了最堅實的第一步!



然而到了1990年,

研究所面臨一個大難題:

經費捉襟見肘,

總師宋文驄都因家裡困窘,

下班還要去擺攤賣麵條了......


而為了維持研究所運轉,

他被派去了民用項目中,

剛一過去,第一個合作項目,

他就發揮才智賺到了幾百萬,

震撼了全年獎金只有一百萬的研究所,

可殲-10的研製還未成功,

上級十分糾結:

楊偉是繼續在民用項目中賺大錢,

還是徹底回到軍工項目中來呢?


當時很多人認為,

他應繼續在民用項目中創造效益,

但宋文驄堅信:

楊偉是軍工行業裡難得的奇才,

極力把他從民用項目中拉回來。



回來後的他,

卻發現自己就是一個“光桿司令”,

沒有上面的支持,僅憑一腔熱血怎麼做?

於是他想出國了,

而宋文驄知道後溫和地對他說:

“別走了。”


短短三個字,卻飽含深情,

這是一個長者對一個年輕人的愛惜;

是一個畢生致力於航空事業的前輩,

對一個執著追隨者的欣賞;

是一個領導對一個下屬的期望。


在前輩真摯的目光裡,他全都讀懂了,

於是,已經拿到護照的他留了下來。


這一留,留出了,

中國殲-10研製成功的希望,

也留出了我國空軍強盛的未來!



宋文驄一心要把他培養成,

中國戰機未來掌舵人,

甚至直接找到中航工業提出:

楊偉就是我的接班人。

當上級同意後,

研究所120多家參研單位,

每到一個單位,每見到一位領導,

宋文驄都拉著他自豪地介紹:

“這是楊偉,他以後要接我的班的啊!”


1997年,他被正式升任為,

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總設計師,

開始了全面主持,

我國殲-10的研製工作,

當時的他只有35歲,

是我國最年輕的飛控系統總設計師!


肩負恩師厚望,更肩負祖國的希望,

他破解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

在沒有任何經驗借鑑的情況下,

成功研製開發出殲-10監測系統,

為國家節省了近300萬美元的經費;


他還破解了如何滿足電傳飛控系統,

在真實飛機上進行綜合試驗的難題。

短短一年時間,

他竟完成了國際上三年的工作量,

創造了世界電傳飛控系統的奇蹟。



而他不但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

更寸步不離的守在在研製現場。

試驗風洞現場寒氣逼人,

大熱天都要穿上厚厚的棉襖,

而為了得到精確的數據,

上萬次風洞實驗,他從未缺席過,

後來他還為了能隨時關注到研製進程,

竟然住進了安裝試驗風洞的山洞裡……



就這樣,在他的帶領下,

中國航天人玩命般的拼命幹!


1998年3月23日,殲-10首飛,

無數人翹首以盼的這一天終於來了,

首席試飛員雷強寫好遺書,

他和恩師宋文驄,

一起目送殲-10飛上藍天......



當飛機試飛返回,平穩落地後,

所有人緊緊地擁抱,熱淚盈眶,

在一片歡呼聲裡,他悄悄走到一邊,

眼淚在眼眶裡轉了幾圈,

終於忍不住,喜極而泣。



我們中國自己的第三代殲擊機殲-10,

終於研製成功了!


這是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

自1986年起到此時首飛成功,

它承載了兩代人的青春與智慧,

此時宋文驄已經白髮蒼蒼,

而他也從小年輕成了中年人,

不到四十歲,兩鬢就早有星星白髮。



丹心鑄劍,鍥而不捨18年,

他讓中國戰機雄踞藍天傲視國際,

但他的赫赫功績,何止在一架戰機上,

中國人的航空夢想,

之後都被他一一實現了!


2001年,他先後被任命為“梟龍”、

殲-10系列和殲-20的總設計師,

“梟龍”是我國首次與巴基斯坦合作,

採取“共同投資,共同開發,

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原則研製,

研製計劃要求“梟龍”必須2003年首飛,

這是國際承諾;



而國家殲-10戰鬥機雙座型的研製,

以及首飛,也要在2003年實現決勝,

這是莊嚴使命。



兩個型號的研製節點幾乎重疊,

形勢異常嚴峻,

研究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而他毅然決然帶領團隊迎難而上:

我們一定,必須完成任務!


接下來,

他帶領著中國航天人爭分奪秒,

一週工作六天,每天工作11個小時,

身為總設計師的他,

熬到夜裡兩三點已是家常便飯。

一次研究大會上,

結構室主任說:“大家簡直是在拼命啊!”

他堅定的說:“我已不忍心再說什麼,

作為總設計師,我只能拜託大家,

再鼓一把勁,再咬咬牙,再撐一撐,

一定要拿下這兩個任務!”



就這樣,短短九個月,

殲10雙座飛機設計定型,

2003年年初如期實現了首飛;



2003年8月25日,“梟龍”也成功實現首飛,

僅用23個月

兩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都圓滿完成了,

在他的帶領下,中國再次創造了奇蹟!


2007年、2008年,“梟龍”兩次,參加巴基斯坦的國慶閱兵典禮,巴方盛讚:這是中巴友誼的一座里程碑。


而研製完成“梟龍”戰機的他,

並沒有止步,

他把目光投在了一個更艱鉅的任務上,

研製出中國自己的“第五代”隱形戰機。


當時西方國家已擁有隱形戰機,

而我們中國還沒有這種能力,

時任美國國防部長蓋茨曾尖銳地說:

“2020年前,

中國不可能擁有第五代戰機。”


的確如此,

第五代戰機的核心技術,

一直被西方國家嚴防死守,

中國要得到一點點信息,都難如登天,

可他依舊果斷決定,

馬上開啟新型隱形戰機殲-20的研製,

“這就是塊鐵,我也要硬啃下來!”



接下來的日子裡,

又是沒日沒夜的設計研究,

他帶領大家一頭紮在圖紙、程序、

試驗、報告、方案中,

在一片空白的領域裡,

硬生生被他們攻克了一道道技術難關。


更為厲害的是,

他大膽採用複雜程度前所未有的,

多渦系耦合技術,

因為“萬能”的渦流是把雙刃劍,

可以減小阻力,增加航程,提高升力,

但同時也可能導致機毀人亡,

可他憑藉智慧與能力,大膽的趨利避害,

最終將這項技術完美運用。

2011年,

他又交出了一份震驚世界的答卷,

殲-20實現既定的四大目標:

打造跨代型機,引領技術發展,

創新研發體系,建設卓越團隊。



之後

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訪華,

殲-20以首次試飛儀式歡迎,

看著空中翱翔翻飛的戰機,

他的眼珠子都快掉下來了。


羅伯特·蓋茨


美國專家也嘖嘖稱歎:

殲-20的總設計師就是一位真正的天才。

一位美國波音的工程師更是難以置信的說道:

瘋了,殲-20團隊簡直就是一群“瘋子”。


而他也被網友榮稱為“拼命三郎”,

世人驚歎於中國力量,

而他卻說:

殲-20只是走向“中國製造2025”途中,

所完成的一個小目標!



2017年4月27日,

“梟龍”雙座戰鬥教練機,

01架在成都成功首飛;

9月28日,中國國防部宣佈,

殲-20戰機已列裝部隊。

就此,中國成為了世界上,

第二個裝備先進隱身戰鬥機的國家!

他也被大家稱之為“殲-20之父”。


2017年11月,他當之無愧的,

被評選為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如此功勳赫赫的他,

一直默默走在中國戰機研發的路上,

直到 2018年1月1日,

央視播出了一個特別節目,

《寫給2035年的信》,

我們才知道了中國戰機背後的這位英雄。


節目中,他給2035年的殲-20,

寫下了這樣一封信:

出生時,你是西南一隅的電光石火,

喜悅在這頭,質疑在那頭。


長大後,你是珠海航展的驚鴻一瞥,

自豪在這頭,振奮在那頭。


後來啊,你是祖國海天的堅強衛士,

擔當在這頭,威懾在那頭。


而現在,你是戰鷹家族的不老傳說,

引領在這頭,希冀在那頭。



他說:在2035年,

能立最大功的就是殲-20飛機,

未來的殲-20飛機潛力無窮,

不僅能上航母,

還可以改成其他用途的機型。

我們還會繼續向前發展,

國家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


那麼下一代戰機到底什麼樣?

他豪情萬丈說道:

”下一代戰機一定是機械化、

信息化、智能化的集合體,

而我的夢想就是,

未來戰機標準由中國來定!”


2018年4月16日,

隨著中國空軍第四代戰機殲-10C,

開始擔負戰鬥值班任務,

中國的空軍武裝力量更加強大,

中華民族距離偉大復興又近了一步!



2018年8月,戰功顯赫的他,

正式被升職任命為,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主管技術製造與研發。


而這次疫情突襲,國家急需口罩之時,

又將這個研發口罩機的重任交給了,

航空工業集團,

對於造飛機的他們來說,

口罩生產機的研製是完全陌生的,

甚至可以說他們連口罩機,

長什麼樣都不知道,

可是飛機都能從無到有造出來的,

口罩機也難不倒他們,

航空工業集團下屬的航空製造技術研究院,

迅速行動起來,發揮技術優勢,

由600多人組成設計研發團隊,

24小時不間斷工作。

很快,他們,

採用航空製造領域中的數字化技術

3天完成圖紙,16天製成樣機,

全自動口罩生產機就這樣橫空出世了!



這臺口罩機關鍵在於“全自動”,

因此可以連續工作24小時,

一臺機器每分鐘就可以生產出100只口罩,

一個工作人員還可以操作多臺機器。

所以和傳統口罩機相比,

全自動口罩機用人少、效率高、

穩定性也極強,

真是太佩服中國航天人的聰明才智了!


看看全自動口罩機怎麼運行的:

首先,由上圖這部分機器,拉著三層原材料往前;

然後,三層布經過儀器打褶、切片,來到下面的分配機;

分配機則將切好片的口罩分配到兩邊的兩個焊機上;

每個焊機分別以每分鐘50片的速度把耳帶焊接完成,口罩就製作好了。

製成的一次性醫用口罩,

由三層布組成,最外面是無紡布,

能起到抑菌作用,

中間層是最關鍵的熔噴布,

主要用於隔離病毒。

做工精細,

戴起來防護效果也非常好。


目前已經有24臺這樣的,

全自動口罩機列入生產計劃了,

4臺已完成,

並交付給各地急需的口罩廠。

24臺口罩機,

預計3月底全部會完成生產,

到時會形成每天300萬隻口罩的產能,

實現短期內,

提供日產量百萬級以上的能力。

從而大大緩解了眼下傳統口罩廠,

人力短缺的燃眉之急。


真是危難之時,

以飛機般速度去研發口罩啊!


軍強才有國安,國安才有樂居,

和平時代,我們也在經歷戰爭,

抗擊新冠病毒,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

正是因為千千萬萬和他一樣的奉獻者,

使中國擁有保衛家園的強大力量。


他,心懷報國之志,

投身航空事業30餘載,

終成“國之利劍”。

沒有他這樣的大國脊樑,

何來中國航空尊嚴?

何來中國領空完整?

又何來盛世平安中華?


中國衛士楊偉,

絕對是一位真正令人歎服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