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節,種下一個春天


植樹節

Arbor day


中國植樹節定於每年的3月12日,是中國為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熱情,促進國土綠化,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通過立法確定的節日。在該日,全國各地政府、機關、學校、公司會響應造林的號召,集中舉行植樹節儀式,從事植樹活動。



古代的統治者曾多次下達植樹的命令。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便下令在道旁植樹作廕庇之用。


公元605 年,隋煬帝下令開河挖渠,詔令民間種植柳樹,每種活一棵,就賞細絹一匹。 宋太祖則根據植樹多少把百姓分成五等,並下令凡是墾荒植桑棗者,不繳田租;對率領百姓植樹有功的官吏,可晉升一級。



元朝建立後,元世祖頒佈《農桑之制》十四條,規定每名男子每年要種桑、棗二十株,或根據土地情況栽種榆、柳等代替。同時嚴飭各級官吏督促實施,如失職或審報不實,按律治罪。



明清時代,植樹規模有更大發展。明太祖朱元璋規定:

“凡農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


對利用空地植樹的實行免稅,而對不完成植樹任務者懲罰,對砍伐樹木者治罪。清朝前期,也要求地方官員勸諭百姓植樹,禁止非時採伐和牛羊踐踏及盜竊之害。



中國曾於1915年規定清明節為植樹節,最初由林學家凌道揚等創議設立,而後在1928年將植樹節改為孫中山逝世的3月12日,以紀念革命先驅的植樹造林願望。這一設定被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沿用至今。此外,一些省市還根據當地的氣候規律,規定了其它的植樹日、植樹周、植樹月。


傳統禮教的主導,防治自然災害的希望,滿足經濟持續發展需要,互聯網思維的融入,植樹造林不斷地融入人類歷史中 的不同時代特色,始終伴隨著的則是人們對於生的希望。


祈福來年的生活如樹苗般茁壯成長,疫情早日過去,希望改變日漸惡化的環境,希望脫貧致富,這些理想都與人類不斷追求生存與發展的天性一致,讓生命變得更加美好。


樹,根發於泥土之中,生枝於天地之間,不斷地向著天空發展,一年四季,冬去春來,或許幾代王朝早已不在,但是當年的老樹仍新發嫩芽。


- END -


歲月很長 從古至今

世界很大 從南到北。

不敢海納百川,儘可豐富多樣

瓷房子等你回家。



本篇材料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