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歲袁隆平坐輪椅出門,身邊僅帶一名助理,工資讓眾明星汗顏

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人到暮年,皮膚上就會長出老年斑跟凍梨很相似,因此90歲的人被稱為“鮐背”或者“凍梨”,如今的袁隆平正處在這個年齡階段。

說起袁隆平,大家都已經不陌生了,他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首屆國家最高科技技術獎得主,他也是雜交水稻的開創者和帶頭人,一生就致力於中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們的溫飽問題,如今89歲高齡依舊還堅守在一線。

袁隆平,1930年出生在北京協和醫院,從小就跟著父母四處輾轉,即便如此依舊沒有影響他的成績,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農學系畢業,就放棄了加入空軍的機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他都在學校擔任教員。

雖然一直都在教書,但他除了教書外,一心想為祖國奉獻其餘的力量,他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時常穿梭在農田當中,1960年7月,他在農校實驗田中意外得到了一株特殊狀的水稻。

當時饑荒嚴重,雖然袁隆平只是一個教師,但他一直都在尋找讓糧食增產辦法,他發現這株子代有不同性質,一般的水稻都是自花授粉,不會出現性狀分離,他推測這株水稻為天然雜交水稻。

雖然發現了雜交水稻,但是如何讓雜交水稻大面積的增產呢?袁隆平獨自一個人研究了整整3年之久,為了得到更多的雜交水稻,他每天都會翻越大山,到農民的農田當中找天然雜交水稻。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終於在1964年7月5日,袁隆平找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他通過人工授粉,培育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這數百粒種子,每一粒都足以改變世界。

他用這數百粒種子不斷培養,第一年僅僅得到了6株不育株,雖然進展緩慢,但這6株也是在之後的2年當中培育出了4株1~2代植株,在實驗途中,甚至遇到了有人毀壞苗株,這讓袁隆平痛心不已。

但他還是不斷攻克難關,1977年經過數十年的努力,他終於攻克了“制種關”,這項雜交技術也是讓中國人擺脫了饑荒之苦,如今袁隆平團隊所研究出的超級雜交水稻品種“湘兩優900”又創造了畝產記錄,經過檢測,該品種達到了畝產1149.02公斤。

如今89歲的袁隆平,坐著輪椅還堅守一線,身邊只有一位助理,又不少的網友還拔出了,袁隆平先生一個月的工資只有6000多,加上研究項目和稿費一年下來也只有30萬元,這點工資,還不及一個明星的出場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