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眼,看悲情的人间——《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它是电影,也像一部纪录片。应该是传记纪录片,记录了日本大正年间,著名的作家芥川龙之介先生,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的海外观察员,出访中国的一段经历。

一百年前的世界,是颇为动荡的。欧洲燃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波及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参战的各国矛盾重重。战后虽然有主张和平的巴黎和会,然而各国纷争并未真正谈妥,局势依然紧张,国与国之间利益为先,各怀鬼胎。

而中国国内,又正处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各路军阀混战,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并且极大地拖累了经济、文化、民生一起,滑向深渊。

相反,日本在一战之后快速崛起,成为军事强国。大正年间的日本,经历了一个繁荣安稳的时期。芥川龙之介先生,正是在这个时期,1921年(大正十年)来到上海的。

此时的上海,表面上远离了北洋政府的政治,加上租界灯红酒绿的繁华,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金融、贸易、商业、新闻出版等各行各业都十分发达,成为远东的第一大城市。

对于芥川龙之介来说,轮船在码头靠岸之时,让他感受到的气息,是颇为复杂的。这是一个让他觉得熟悉又陌生的新地方,华洋混杂。一边是精致如彼岸的花朵,一边却破败似人间炼狱。他本来就比较孱弱的身子加上多日海上漂泊,终于病了一场。

作家是最为敏感的一类人。芥川熟读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并被之深深吸引。对于中国之行,他的任务只是写出优美的散文游记或故事小说,而之与他本身,他觉得观察人和了解当地人的过往及今是他更感兴趣的事情。

最初听戏《苏三起解》,他不能体会锣鼓喧天的伴奏之下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到几个月游历中国各地之后,再听《霸王别姬》,他完全沉浸其中并发自内心的欣赏叫好。人们似乎可以从锣鼓声声的震耳发聩当中,暂时逃离现实里的种种不堪和艰辛难熬,享受片刻热血激昂的恣意。

芥川见过章太炎先生,虽然也问及他国内局势的看法,但他无法知晓太炎先生因由清末至民初切身经历诸多变革和遭遇之故,以致思想转变。本来也是可以理解的,却难以契合当下。对于清朝旧官僚,民国新军阀的轮番登场,以长者的亲历尚未能给出更好的答案,何况一个异乡人?

他见过郑孝胥先生,老派的读书人,却也在堕落的时代祈求英雄出现。失望也置身事外,芥川对这样的世界既无力又愤慨,也只能绝望。所以在面对李人杰(李汉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成员)的时候,他能直抒胸臆:整个社会政治的堕落,拖垮了经济、文化和艺术的全面发展,导致人民失去学习和思考的意愿,全部自甘堕落,但底层劳动人民需要有人去发起去带领。他认为像李人杰这样的人应该为改变这个国家而身先士卒。

在日常生活里,芥川更多的是以温柔而无奈的眼神看这个苦难的世界和苦难的人民。他时常出神地望着乞丐,他觉得他们是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也许是神仙的化身。或者有不得已的身世,以他们某种神秘的示现,来给这个世界传递信息,只有敏感的心能感受到。

往往,无奈的芥川只能叹一口气,或给膝盖受伤的乞丐一点钱,或者半推半就买下卖花婆婆的所有红玫瑰……

即使在风月场所,芥川也尊重女性,绝不仅仅把她们当成泄欲的工具。他平和而真心地夸赞她们的美,并倾听她们的身世。他同情她们的选择,是环境所迫。他对男妓露露因村田(大多数人的思维)对他的判断而起疑,这么一件如此的小事,只是他内心的波动,他向露露真诚道歉。他鼓励识字能写的露露继续学习,以期将来改变自身,并参与到改变这个世界的行列中来。他亲自为他买了一堆书,包括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

然而,现实总打碎理想,让人每激起斗志,又被无情碾烂。就像春风沉醉的晚上,很快就被雨打风吹过。短暂的美梦总是躲不开各种破败。影片中的旁白既是现实的叙述,又是芥川的心语。满目的污朽践踏生命的尊严,让他温柔的双眼也无不悲哀和迷茫起来。就像他无数次经过的“无话可说”石牌坊,内外都是沉沦而没有觉醒的匆忙行人。夜色无边温柔,也难以抚慰入眠。

摄影师轻轻带过的镜头,不动声色地呈现一个个微小细节,玉兰的浅浅哀怨、露露的明亮眼神、乞丐黛黑的眼睑、抽大烟的麻木……一切都落在作家的眼里,激起更深入的思考。

芥川的温柔,在于他从不苛责,不发怒,体谅别人,他承认普通人生活的不易,也为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兵侮辱中国女学生感到羞耻。他本是不愿提及政治的一介文人,但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令他时时由此思考,却又没有出路,像他身体的各种疾病,常常对他折磨。不过他还是认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终有一天会崛起的。

就在他第二年(1922年)回国以后不久,他完成了《江南游记》和《上海游记》。五年之后,他服下大剂量安眠药自杀身亡。这个才华出众的作家只活了三十五个年头,便在迷茫与苦闷中结束了人生。我在几个月前读了他死前不久写的短篇小说《河童》,现在回忆起来,颇能感受到他的压抑和苦闷。借着虚构的河童国里的精神病人之口,讽刺社会现状。一种无法排遣的绝望从文中流露出来,让读者体会出幻灭。芥川二十五岁完成的小说《罗生门》因为拍成了电影而被中国观众熟知,其实这篇小说的节选被列入民国时期的高中国文课本。

芥川的青少年时期,学业成绩十分优秀,并精通汉语和英语。他博览中西名著,受其影响,他近一百五十篇短篇小说、散文、札记、游记等,题材广泛,立意深远,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他的写作技巧精妙纯熟,极擅长人物的心理描写,生动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这部片子只有短短的一小时十分钟,虽然紧凑,却尤如细腻温和的文字描述,有条不紊地将民国时期的魔都上海用画面展现出来。芥川的扮演者松田龙平将作家演得细致而逼真,仿佛有了彼时作家的精气神——孱弱、悲观、怀疑、不安。瘦弱的身材、温柔又迷茫的眼神,每一处都演得恰到好处,令人佩服。在同情苦难者的同时,看到对着河里小便的路人、随手擤鼻涕的名伶,又有不动声色的惊讶和鄙夷,眼神里藏着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的无奈与失望。

豆瓣给它高分是必然的,它吸引观众的,是真实地还原一百年前上海的世相,借由芥川龙之介先生的眼睛,展现在我们面前。随着芥川的脚步,有一种什么东西,悄悄拨动心弦,令人为之一动。

せんせい,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谢谢芥川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