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野味啥心态?猎奇、炫富和补身子


现在不少人似乎都有这样一种观念,即越是珍稀的动物,吃了就越补身体。如今这种进补文化越来越走向极端,几乎所有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皆被视为绝佳药物或上好的滋补食品。虽然许多爱吃野生动物的人讲不出什么养生道理,然而却认为这玩意营养价值高,强身防病的功效好。

有些野生动物的营养价值可能比家养的要高,因为它们的生长周期比较长;但大多数野生动物所含的蛋白质、脂肪及其他营养成分都是家养动物所具有的,本身并没有特殊的营养成分,食用后对人体也没有特别的好处。若要为身体补充能量,基本上吃日常的肉类已经足够,根本犯不着专门找珍稀野生动物进补。所谓野生动物营养价值更高,其实是一种口口相传形成的误区。而一些商贩正是利用这种“非野生不营养”的心态,打着“野鸡”、“野鸟”的旗号坐收智商税。

中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性”的饮食文化传统,使人们普遍相信野生动植物的食补作用。中国传统的中医理论,片面相信一些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治疗作用,从伤寒论到千金方,都有相关描述。这就使野生动物的命运有了先天的悲剧色彩。

我国古人到底是怎么发现一些动物的药用价值的呢?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吃啥补啥,以形补形”的说法,比如,吃了动物的脏器就会补人体的相应脏器;吃了形如人脑的核桃就会补人的脑子;吃了形如肾脏的豆类就能补肾等。

传统医学对药物的选择,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简单来说就是像什么就补什么,吃什么补什么。吃核桃补脑子;吃豆类补肾。花类多生于植物的顶端,所以多用于治头部疾病,即“诸花皆升”之说;藤类植物,因枝干运送水分营养的功能强大,故能治疗肢体、关节疾病;杜仲的树皮里有像“筋”的条状白丝“筋骨”,吃了就会筋骨强健。树叶、花类药多轻飘,易飞扬,因而功在发散,故菊花、银花、连翘之类发散、清热解毒;石头沉重,易下沉,故矿物类药用于重镇潜阳,谓之安神,如滋石、龙骨、牡蛎等。

2000年至2013年期间,有数百万穿山甲被盗猎。这种小型生物以蚂蚁为生,其鳞片需求量巨大,被磨成粉末或糊状,据说有助于通乳、缓解关节炎和其他许多病痛。犀牛和老虎同样遭到大量捕杀,中医认为犀牛角和虎骨有治疗功效。但是,尽管有个别病人声称有效果,但无法排除是否为安慰剂效应,实际上几乎没有科学依据能够证明这些野生动物的疗效。

穿山甲鳞片

对中药的需求不仅导致野生动物的数量减少,还致使它们受到恶劣的对待。商人从森林抓捕或通过人工繁殖马来熊和亚洲黑熊,从它们的胆囊中提取胆汁,因为这种黄色液体也许能够改善肝的状况和其他疾病。在提取过程中,活熊通常被关在小笼子里,身上一直插着导管用于提取胆汁,防止胆汁氧化或变质。

残忍的活熊取胆

中医认为,食补应该因人而异,动物也有寒热温凉之分,吃得不合适也会出现问题。况且,如今能够吃得到的野生动物,多数都是非法偷猎所得,不可能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程序。更要命的是,在诱捕这些动物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用了有毒的诱饵。此外,不少野生动物受到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高残留农药、灭鼠药的污染,人吃了这样的动物自然是有害无益。同时,很多野生动物是某些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中间宿主,特别是寄生虫,如弓形虫、旋毛虫、绦虫等。一旦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严重的疾病。野生动物与人的共患性疾病有100多种,如炭疽、狂犬病、结核、鼠疫、甲肝、出血热、鹦鹉热等。一旦野生动物身上带有这些病毒,肉又没有煮熟,人吃下去后很容易感染上述疾病。

请大家告诉大家,保护野生动物,已成为全人类的使命和责任,这不仅仅需要法律的支持,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关注。拒绝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让它们回归于自然,便是我们对它们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