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鸡毛蒜皮,不值一提”,从何说起?


人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无关紧要、微不足道的小事时,常说“鸡毛蒜皮,不值一提”。然而,人们为什么不说“鹅毛葱皮”“鸭毛姜皮”呢?

原来,它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做小买卖的,一个是卖鸡的,一个是卖蒜的,两家是东西邻居。卖鸡的整天杀鸡,家里鸡毛满地,卖蒜的整天剥蒜,家里蒜皮乱飞。刮东风时,卖鸡的这家的鸡毛常被刮到卖蒜的那家里去,刮西风时,卖蒜的这家里的蒜皮常被刮到卖鸡的那家里去,为此两家常常互相指责。有一天,两家又发生了争吵,卖蒜的打了卖鸡的一扁担,卖鸡的捅了卖蒜的一刀子。

两家相互不服,便告到县大堂。知县听了两家的诉说,觉得为鸡毛和蒜皮而伤人打官司,实有不值。为了教育两家,也为了训导全县百姓,县官判道:“鸡毛蒜皮,何值一提?大堂来讼,纯属斗气。各打十板,反省自惕。要再来诉,重刑击毙。”

有人说这个县官断案不公,各打十板,没断清官司。也有的说这个县官清明,昭示人们不得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形成争讼之风。断案公不公,至今难说清,不过“鸡毛蒜皮,不值一提”这句俗语却流传下来,直到现在。

(本文摘自团结出版社《老话说得好》,江涛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