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中层管理者三板斧:照镜子


之前分享了《中层管理者必杀技:管理三板斧之揪头发》,说的是说的是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向上思考;今天分享中层管理者另外一板斧:照镜子,说的是管理团队中的自我认知。

唐太宗曾经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通过照镜子,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让我们看清自己的为人处世,可以明了利害得失,更好的,更清晰的认识自我。

“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写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经常被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们引用来规劝世人,真正的认识自己,知晓自己的真正价值。

但现实当中,真正能认清自己的人却不多;德鲁克在谈自我管理过程中也指出,大多数人知道他们擅长什么,其实他们错了,更常见的是他们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而且,即使是这样,错的人依然比正确的人多;由此可见,对自我的认知是有多么的重要, 一个的成就是跟对自己的正确认知成正比的,对于一个管理者更是如此。

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在管理的团队及组织中,反馈出各个层面和不同层次的认知。而为了进行更好进行认知,有一个理论——乔哈里视窗,我们不得不知;

美国心理学家JoeLufthe和HarryIngam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对人际沟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据:"自己知道--自己不知"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这两个维度,依据人际传播双方对传播内容的熟悉程度,将人际沟通信息划分为四个区:开放区、盲目区、隐秘区(又称隐藏区)和未知区(也称封闭区),这个理论被称为"乔哈里视窗"。


通过乔哈里视窗我们知道,每个人都包括四个部分:即:公开的我、盲目的我、隐秘的我和潜在的我;

公开的我: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隐秘的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盲目的我: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潜在的我: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

因此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要懂得合理利用乔哈里视窗更好的认知自我,认知团队及组织;同样阿里照镜子的管理动作也是此目的,下面来具体分享一下阿里是怎么照镜子的。

第一、做自己的镜子


市面上有很多书籍及影像资料告诉我们是如何认知自己的及认知自己是有多么的重要,如《遇见未知的自己》、《思考快与慢》。

我们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首先启动的系统是感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性认知,带有更多的是个人色彩,都是我们以为的认知,最常见的就是“眼见为实”,但却不一定是客观真实的;很多人容易陷入自我的怪圈,只见自我,不见他人,这是很危险的。

但是作为一个管理者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强大自己,这也和德鲁克的自我管理理论相吻合,管理不了自己,你就管理不了他人;我们常说管理者或是领导者某种程度上是孤独的,因此我们更需要找到自己内心的力量,让自己走的更长,更久,更远。

在三板斧的培训中,最关键的是帮助管理者发现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去重新注入新的力量。我们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有自己力量的种子,我们需要的是给予他土壤,让一颗种子生长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而这土壤最重要的就是分享,将心比心、以情动情。自我的心境,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力量与怯弱,也袒露自己的真实历程,我们会因为他的力量而敬佩他,因为他的脆弱而爱护他,唯一的前提,我们都是真实的人,不需要虚伪,不需要掩饰,不需要伪装和面具。

第二、做别人的镜子

佛家有一种境界叫做镜观,就是把自己当成镜子来观察世界。一位徒弟问高僧,做一面镜子不是很简单吗?高僧说镜子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景过不留影”——任何事物在眼前的时候,就完全的呈现,当他经过之后就从此不会再遗留,这个点叫“活在当下”,你做得到吗?第二重境界“明察秋毫”——任何人在你的前面,你都可以真正的反馈你所看到的东西,无论是丑恶还是美好,也无论对象权贵贫贱,无论利害得失,这个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做得到吗?第三重境界“黑白分明”——还原事物本身的色彩,红色就是红色,绿色就是绿色,不因为自己的好恶取舍,不因为自己的情绪扭曲,这个叫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做得到吗?

所以,要在一个管理团队中,彼此就是对方的土壤,彼此成为对方的镜子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而既然希望我们通过别人的镜子看到我们更加全面真实的自己,首先我们需要学会的是如何才能做一面镜子。

做镜子,首先需要的是聆听,能够放下自己的评价与好为人师的冲动,能够做一个静静的聆听者,从思想、语言及身体语言等方面都去聆听和回应对方的倾诉,才能让一个人有将内心话讲出来的欲望和动力。

做镜子,其次需要的是同理心,也就是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用他的逻辑来思考他的问题,站在他的立场上感受他的内心,认可他是有道理的,但并不是说要盲目的认为他是正确的,“有道理”和“正确”不是同一个概念,存在即合理,但并不代表正确。首先去理解他的道理,我们才能求同存异,达到共识与理解。

做镜子,还需要的是共情,也就是能够与对方的情感与情绪共鸣。我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价值观与生活的道理可能都不一样,但我们的情绪却是相同的,人有七情六欲,有悲欢离合,这些情感与情绪的共鸣,也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表现。

第三、以别人为镜子

在能够自我照镜子,又学会了做别人的镜子,我们才有可能以别人,以环境为镜子,真正从多个不同的镜子和去发现自己、去认知自己。


有一句阿里土话:别人说你有,你就是有;别人说你没有,你就是没有!我们自我认知的自己往往是自以为的自己,是生活在自己思维中的自己,是自己理智分析和思考过的自己;在别人的眼中,却是我们表现出来的自己,是一举一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事情所表现出来的自己。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外在的行动有90%依靠的不是理性的分析,而是潜意识的习惯、是情绪的本能反映、是人性优点与弱点在刹那间的影响结果,看过《影响力》这本书籍的朋友们就可以深刻体会,人类远远不是我们自以为的那么理智和具有判断力。

这样的情况下,其实别人看待的自己和自我认知的自己是非常不一样的,更加有趣的是每一个别人这面镜子找出来的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因为作为镜子的对方的情感,会极大影响我们镜子照出来的样子。

像华为所提倡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也是这个照镜子的实践。而在一个管理的组织中,照镜子就更加有价值了。


以别人为镜子,需要创造一个简单信任的团队氛围,没有这样一个氛围,没有人愿意袒露自己,也没有人愿意真实的把内心的声音说出来。最害怕的团队就是表面一团和气,背后流言蜚语满天飞;最有价值的团队是内部讨论敢拍桌子骂娘,出去之后却背靠背,上下一心。

所以在阿里有很多部门会做“同心会”、“裸聊会”、“XX之夜”等等,都是让大家把心里话说起来,开始总会有冲突、痛苦甚至误解,但至少从此没有隔阂。阿里团队流传这一句话:“你对我不满意,就来找我,可以骂,可以批。但如果你不对我说,而是在背后说,那么请你离开”。一只团队有了信任,才有可能协作的土壤和机会。

“照镜子”,会让自我强大,同时我们大家互为土壤,才能让环境维持大家喜欢的氛围,并相扶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