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长》,冯唐狂语

读书记:《万物生长》,冯唐狂语。

阳春三月,万物生长。

今年很特别,被疫情阻挡在家中,进修医院一直未通知开学,不知还要多久。我真的很想去北京了,真的想尽快完成我的学业。

近期读了冯唐的《万物生长》。从去年冬天开始,我莫名的喜欢读医学类文章,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等。我在某个地方看到介绍,说《万物生长》是关于医学生成长的故事,写得很真实,特意买来看了。

冯唐其人,当今的流量作家,集多种身份与一身,还有妇产科医学背景。在三里屯的三联书店,书架上冯唐的书一一俱全,摆放在一进门很显眼的地方。在这之前,我读过他的《无所畏》,感觉一般,现在已经忘记里面的内容了。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李娟多一些,尽管他俩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可是那么大的一个书店,尽然找不到李娟的一本书。

《万物生长》是一部长篇小说,但是读起来若不时刻提醒自己,真的会以为这是一部自传或散文。情节方面(也可以说几乎没有情节),没有悬念、没有出人意料、没有高潮,没有明显的线索,感觉像在拼图;人物设定方面,没有好人,没有坏人;表达思想方面(可以说没有中心思想),没有高尚,没有低俗;这么一部三无产品,竟也能号称长篇小说?读了三分之一,我甚至怀疑冯唐浪得虚名。看了网上那么多好评,我又怀疑自己的脑回路、感觉系统跟别人不一样。

小说中,我想看的有关医学方面的背景内容写得既模糊又不深刻,各个画面如蜻蜓点水,如雾里看花。小说中厚朴、杜仲、黄芪等人物名字用常见中药材设定,甘妍、魏妍等女同学名字采用了肝炎、胃炎的谐音,还有经常出现的人体解剖课,作者在文中时不时穿插一些医学术语。除此之外,感受不到任何印象深刻的医学背景描述。

就像书中初版后记中所写:“简单来说,这部小说是个失败。本来想写一个过程,但是只写出一种状态。本来想写出一个故事,但是只写出一段生活。本来想写出一个可爱的人物,但是这个人物总体上沾沾自喜、自鸣得意,一副欠抽的样子。”“我尽力想描

述一个成长过程,阐述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关系,却表现出一种混沌状态,一个过程的横断面。”

但不得不说,冯唐的文字功夫很厉害,文笔细腻,无刻意而为,一切读起来自然顺畅。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虽然不能将作者其人对号入座,但我还是感觉到一种冯唐般的无比自信,这股自信流淌在冯唐的几乎所有作品中。

合上书,我在想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之处,但好像没有,平平淡淡。这是冯唐三十岁之前的作品,而我的三十岁还一片茫然与混沌。

冯唐狂语:

1. 每种语言里都有自己独特的误会。

2. 世界上著名学府多建在城市边缘,不出世也不入世,仿佛道家对欲望的态度:若即若离、毋助毋忘。

3. 她一声不响,清冷孤寂而内心狂野,等待融化、熔化、溶化,仿佛一颗清冷孤寂而内心狂野的钻石,等待像一块普通木炭般的燃烧。

4. 我要用尽我的风情万种,让你在将来不和我在一起的任何时候,内内心无法安宁。她一言不发,我借着酒劲儿,说了很多漫无边际的话,其中一句烂俗无比,我说:“我不要天上的星星,我要尘世的幸福。”

5. 好些问题不是问题,是较劲儿。

6. 数据中是可以分析出规律的,数据多了,规律就变得非常显眼,不会统计,不用分析,也能知道。北京腐朽的时间太长了,在里面呆久了,不读二十四史,心里也会有浓浓的流逝感,感觉到规律。

7. 人常常会发育出很多恶习,最常见的就是好为人师和妄自尊大。

8. 病人首先是人,活在天地之间的人,然后才是病人。所以要了解病人,就要了解人,先要了解人所处的天地江湖。

10.这世界上有两类人酷爱蹂躏语言、创造词汇,一类是文艺评论家,另一类是科学家。

11.你这棵树太大了,我的园子太小了。种了你这棵大树,我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心平气和的日子,我还有没有其他地方放我自己的小桥流水。

12.眼前这个人,好像一本书摊在你面前,何苦再读其他版本,何苦再读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