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别人眼中“大格局”的人



1、格局就是宏观

像“格局”这种很模糊很笼统的的词汇,我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我自己从一个学术的角度解释就是——如果我们说这个人很有格局很有眼界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说这个人有很强的“正宏观性”。

“宏观性”是一个经济学名词,又可以称作溢出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对其他主体产生影响,如果好的影响,那么就叫“正宏观性”,坏的影响就是“负宏观性”。

一家工厂生产的废气污染了周边的环境,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这是“负宏观性”;如果一家企业绿化的周边,为人们提供了惬意的生活环境,这是“正宏观性”。

宏观性是有一个前提,就是没有产生交易,受到废气的污染的人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工厂补偿;企业的绿化也没有收到钱,周边的人也不用支付任何报酬。

人们都是会精打细算的,如果任由“宏观性”破坏了正常的经济体系,经济运作就会受影响,工厂就会大排特排,也不会有公园建设。

所以,宏观性必须要有政府部门的调控,对污染的工厂进行处罚,从人们的税收预留来建设利民项目。管理社会生产中的“宏观性”,提高经济的最高效率,就是有关部门的主要职责,也是政府的存在的意义。

“宏观性”你应该有了大致的了解吧,但这和人的格局又会有什么关系呢?


2 、受到尊敬的人都有正宏观性

传统经济理论非常讨厌“宏观性”,因为它把每一个人都当做一个经济个体,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所以才会有宏观性问题。

有问题的地方就会有论证,

人其实没有想象的这么简单,很多人肯吃亏,愿意承担宏观性。

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信仰,没有机遇时候,他们就会独善其身,提升自我修养,只要机会来了,他们就会以天下为己任。

再比如,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地域,大家都对老师都是十分的尊敬,教授很容易被接受成为“一个有大格局的人”。

这是因为教育有很强的“正宏观性”。

老师教育学生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付出劳动,得到报酬,成本与收益至少要打平,就连孔夫子教学生,也要收10条干肉,

但一个学生学习后成为社会人才,对国家社会产生贡献,国家的教育水平提升,便利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就会有得到了好处的第三方媒介,但是这种好处并没有补偿给老师,所以说,我理解的教育是有“正宏观性”。

绝大多数受人尊敬的职业都有他的正宏观性,比如医生、消防员、军人等等。

宏观性代表着功能溢出,一个人的做法中有宏观性,说明这个人实际上对社会贡献是大于他本人的收益,在社会公众看,就是有大格局。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个格局不就是从事慈善活动吗?

并非如此。慈善它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好事,而“宏观性”本身并不是目的,老师也是为了生活,只是客观上他的活动为国家社会产生了贡献。

做好事的人也要从中获得利益,才能让好的行为为普通大众所效仿,才能产生“正外宏观性”,起到社会产生好的榜样。

所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我认为最能体现人的“格局”的两句话。

那为什么宏观性产生的格局对人的生活如此重要呢?


3/5、伟大来自外部性

在战争年代,钱币很容易贬值,人们就想寻找相对稳定的物品来代替货币,比如香烟等等。

但香烟的工厂一开始并没有打算让它成为货币,因为这会打击人们消费,影响香烟的销量。所以香烟的货币价值是一种外部性,并没有给烟草工厂带来很多的利益。

但是人们把香烟当成货币,迅速增加了“消费人群”,包括那些不抽烟的人,这种外部性还有助于品牌的传播,最终获得好处的还是厂商。

中国就有一个很好的例子,那就是茅台酒,茅台酒由于具备了货币的性质,才成为了中国民间的奢侈品。

甚至我们可以说伟大的产品都是有宏观性的,苹果手机之所以伟大,让全球这么多人去接受它,追捧她,就是因为它带给人们一个全新的体验,全新的生活方式;我认为可乐也是一个变革的产品,因为它能为美国政府叩开一些封闭国家和地区的大门,来接受所谓的美国文化。

事实上,企业也愿意为产品的“宏观性”买单,提升品牌形象,获得更加长远的利益。

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

企业家目的就是为了盈利,投入大把的成本创新也不一定能能带来盈利,甚至有很多企业因为创新研发而破产,成果却被其他企业“享用”偷取,所以创新实际上就是“宏观性”。

但正是因为创新是“宏观性”,所以商人和企业家才能推动社会进步的不可缺力量,所以创新才是企业家最被人尊敬的地方。

那么,除了自己的职业以外,一个人如何通过“宏观性”建立属于自己的大格局呢?

4、如何通过外部性创造“大格局”

第一,将注意力集中在“得到”,特别是长远的“得到”上,而不是“失去”。

为什么说合租就是一个宏观性,因为打扫房子会产生宏观性,打扫人会觉得自己吃亏了。如果没有一个制度去约束他们,结果就是大家都生活在很脏的环境中。

“防止宏观性出现”的心理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一个扭曲,它会降低你对待事物的品质,时间久了,一个很勤劳的人也变的很懒惰。

事实上,比得到一个“干净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保持你自己勤劳的本质,这是更长远的“得到”,这种不在乎“宏观性”的行为,有句话叫“出污泥而不染”。

第二,更注重“价值输出”

有一种学习方法名为“费曼学习法”,核心就是“以教代学”,就是用分享的方法,让自己更好更快的理解所学的内容,因为以“听、看、读”为主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远远低于以“讲述、讨论”为主的主动学习。

分享与付出是一种产生“宏观性”最好方法,知识传播的同时,自己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一个人的格局就在于“价值输出”。

中国有一句话叫“财散人聚”——用“散财”方法来“聚人”。华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小电子厂成为世界科技巨头,任正非的公司持股也从100%一直缩减到1%,这是用“外部性”来建立人生格局的最好的例子。



第三、让自己拥有更多不同的人生体验。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为了体现它的重要性,我要另起一章。



5、大格局者拥有百味人生

这里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喜欢大城市的生活”。

理由有很多,比如说工作机会多,平台也会很大,成功的几率也会大很多;医疗教育资源更高级、文化娱乐设施也比小城市多,城市交通更加发达,大家都是陌生人,你再出格也没有亲戚来指责你,就连处对象选择也更加的多……

这些就是大城市的“宏观性”,大城市的人民和小城市一样,大家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只是因为人多,容易产生很多小城市没有的生活形态。结果就是每个人都在创造自己“宏观性”,每个人都在享受这些“宏观性”。

所以一个城市的格局,来源于空间的大小、生活的高低、人们的思想层次、思想的多样性……

人的格局同样依靠这些“宏观性”来建立,包括更加开阔的眼界,更加包容的思想,更多元的生活方式,更多创造的可能性。这些宏观性的因素不会让你立刻受益,但它会让你成为一个有大格局的人,从容地选择自己的人生,充分释放自己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