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贵州路一座小剧场,曾经走出袁雪芬等四位越剧大师

在如今的北京西路与贵州路西北角处有一幢坐西朝东的四层钢筋混凝土建筑。这是上海市五金交电公司所在的交通大厦。但是如果时光退回到1930年,这幢貌不惊人的建筑是同乡会性质的群众团体会所一湖社上海事务所办公机构。湖社成员以旧湖州府所属吴兴、长兴等六县工商界人士(特别是丝绸业)和知识分子为主。

昔日的“湖社”,今交通大厦

作为一个有影响的会所建筑,湖社为纪念辛亥革命时的沪军都督陈英士,在大门上方镌有“陈公英士纪念堂”金字,并在上楼处立碑,同时还在社所底层设有祠堂。1937年之后祠堂又变成剧场,虽然剧场取名“大来”,但其实是个专演越剧的小型剧场。坐西向东,舞台朝南,400余只座位,由前老闸捕房包打听陆根棣集资创办。

今交通大厦门口

今交通大厦外观


开幕这一天,担纲演出的正是绍兴‘’四季春班‘’的竺素娥、袁雪芬、马樟花、傅全香、钱妙花等越剧演员。之前的越剧刚刚开始在上海兴起,还没什么地位,基本都是在茶楼、旅社里演出,形式也很简单,但经过两三年的不懈努力和闯荡,越剧在上海渐渐有了影响,特别是袁雪芬等已经是第二次进上海,艺术上正处于上升阶段,擢升为头肩花旦,因此她与小生演员马樟花的搭挡受到观众的欢迎。当时报纸称,从1938年初,她们在”大来“异军突起,卖座之盛,任何越剧场不足与较,马樟花、袁雪芬红遍全沪‘’。


大来剧场马樟花、袁雪芬演出戏目

当年四季春班全体师徒合影


傅全香演出剧照

马樟花也是嵊县人,比袁雪芬大一岁。她台风很好,功底扎实、戏路宽广、扮相漂亮,嗓子也不错,所以她与袁雪芬搭挡演戏很融洽,相互间有默契,因此大来剧场的卖座越来越好,马樟花也越来越红,甚至超过袁雪芬由二牌挂为头牌了,观众称她为‘’闪电小生‘’。

袁雪芬与马樟花合影

马樟花便装照

1940年,大来剧场上演越剧《恒娘》,马樟花饰洪大业,袁雪芬饰洪妻,傅全香饰恒娘。由于此戏采取新的布景和新的化妆技术,再加上三位主演各有拿手好戏,特别是有小花旦之称的傅全香大胆拓展戏路,利用演戏间隙到不远处的中国大戏院‘’偷师‘’著名京剧演员程砚秋,将他的唱腔元素融化到自己的越剧曲调中,初步形成了真假嗓完美结合,润腔华彩、嗓音明亮、跌宕多姿的演唱风格,令观众耳一新,所以《恒娘》连演六十四场,场场爆满,响誉上海。傅全香也由小花旦成功向大青衣转行,日后终于自成一派。

傅全香《恒娘》剧照


傅全香剧照

但是好景不长。1941年3月马樟花结婚后离开了大来剧场,但老板陆根棣却怨恨马樟花不能再为他摇钱,便买通小报,恶语中伤马樟花,马樟花有口难辩,再加上其他事情刺激,竟然一病不起,不久就含怨离开人世。

马樟花之死深深地刺痛了袁雪芬,袁雪芬肺病复发吐血,只得回乡休养。就在这段日子里,姐妹遭遇和戏班现状,引发了袁雪芬对剧种发展前途和个人命运方向的深入思考,萌发了立志改革越剧现状的想法。回到上海后,由于袁雪芬有强大的票房号召力,不少剧场老板纷纷邀约袁雪芬到自己的剧场演出。袁雪芬则借机提出:要我演可以,但必须改革!

就这样经过反复比较考虑,袁雪芬最终还是选择‘’大来‘’这个已经熟悉的剧场作为自己改革越剧的阵地,这时她才20岁。

越剧改革图照

改革就是去除‘’幕表戏‘’,在继承前辈艺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了话剧、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昆剧艺术中优美的舞蹈身段,采用灯光、布景、完整的剧本,建立正规的编导制度。从1942年10月28日第一个新戏《古庙冤魂》起,接着演了《断肠人》、《情天恨》、《雨夜惊梦》等,半年左右的时间,袁雪芬的新越剧吸引了上海的许多观众。1943年11月袁雪芬在演出《香妃》时,她与琴师周宝财在不经意间共同创造了一个越剧新腔‘’尺调腔‘’,既有抒情性,又善于表现悲愤、反抗、呐喊的情绪,大大提高了越剧的表现力,为越剧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不久之后,尺调腔便风靡整个越剧界,由此袁雪芬形成了自己委婉深沉、韵味醇厚的袁派唱腔。袁雪芬就此成了新越剧的领头羊,从这个意义上讲,袁雪芬是从大来剧场走出来的越剧大师。

袁雪芬在大来剧场期间演出的剧照

袁雪芬在大来剧场演出期间,当时作为科班小花旦的戚雅仙常常为她配戏。袁雪芬演香妃,戚雅仙就演丫头鹦鹉;袁雪芬演姐姐,戚雅仙就演妹妹。戚雅仙内心很钦佩袁雪芬的艺术,就学袁雪芬的动作,摹仿她的唱腔。因为长年同台,耳濡目染,居然学得唯妙唯肖,难辩真假。这样在越剧观众心中,戚雅仙就有了‘’袁派小花旦‘’的美称。后来袁雪芬因病回乡休养,大来剧场老板就让戚雅仙代演袁雪芬演过的角色,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由此戚雅仙自信心大增,更加勤学苦练,终于在师承袁派的基础上,求新求变,创造了委宛缠绵、朴素真挚的“戚派“,所以说,戚雅仙也是从大来剧场走出来的越剧大师。

戚雅仙演出剧照

无独有偶,当时还有一位才13岁名叫陆锦花的小生演员,刚刚学艺一年,师傅就带着她到各家越剧场“偷”戏。陆锦花一到大来剧场看戏,就被马樟花圆润流畅的唱腔和潇洒优美的台风吸引,从此她就用心揣摩马樟花的唱腔,学马樟花的表演风格。三年后,正巧陆锦花有个亲戚在大来剧场茶房工作,便介绍她来大来剧场演戏,由此加入了袁雪芬的新越剧团队。陆锦花扮相漂亮、嗓音清亮,年轻好学,如鱼得水,很快便脱颖而出。后来她在马樟花唱腔基础上融化发展,终于也创造出风雅脱俗、行腔舒展的“陆派”。

陆锦花演出剧照

纵上所述,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陆锦花都是从大来剧场走出来的越剧大师。因此大来剧场虽然在1944年消失了,但它在越剧改革和发展史上的地位不容置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