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的形成,真的和35亿年前的“火星”撞地球有关吗?

本文根据最新论文成果,分析月球形成的原因,生动描述了形成过程。

2020年3月,超级月亮出现在初春的夜空中。明亮的月光,冲开新冠病毒笼罩在数亿中国人心中的阴霾,让人们看到春天的影子,看到了华夏大地复苏的希望。

超级月亮

地球与月亮,已经相惜相伴了30多亿年。每当明月当空,我们不禁发问,是谁将这轮明月送予地球,让李白得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让游子得以在中秋之夜望月思乡,让阿姆斯特朗得以用月海中的一小步,迈出人类的一大步。

阿姆斯特朗的脚印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大幅穿越时间,回到久远的过去。

一切开始于35亿年前,那时,太阳已经稳定燃烧了10亿年。各大行星,在经历了水深火热的碰撞之后,基本成型,开始了各自的演化。

此时的地球,地壳已经稳定,地表已然拥有液态水。根据去年发表在《自然通讯》期刊上的一篇论文,35亿年前的地球海洋中,已经有可以进行新陈代谢的微生物。

忒伊亚大碰撞

然而,剧变在某一天突然发生了。一颗火星大小的巨型天体——忒伊亚,突然闯入了地球轨道,和地球发生了猛烈碰撞,本来已经稳定的地壳,瞬间如同果冻一般,在地表形成半固体状态的巨浪,席卷万物,大量的碎块被抛入宇宙。这次碰撞所产生的能量,是灭绝恐龙的小行星无法比拟的。正是这次毁天灭地的撞击,塑造了今天地球的雏形。

撞击发生后,忒伊亚的一部分,混合着炽热的熔岩,逐渐融入了地球。而进入太空的一部分,在地球周围形成了星环,经过不断地碰撞汇聚,最终成为了月亮。

这就是月球形成理论中,最著名的撞击假说。月球作为卫星,其直径是主星地球的四分之一。这个比例,在太阳系中,是罕见的。换句话说,月亮是一颗不寻常的巨型卫星。关于它的形成原因,众说纷纭,其中不乏月球是外星人基地这样的奇思异想。总的来说,撞击假说是巨月现象比较合理的一种解释。

上海上空的超级月亮

尽管撞击假说被广泛接受,但由于缺乏证据,它也受到反对者们的挑战。特别是在对阿波罗探月计划所得到的月岩样本分析后,人们对撞击假说产生了质疑。

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月球岩土样本中的氧同位素,和地球相近,却不同于太阳系中小行星及陨石。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它指向的结论,月亮来自地球。按照撞击假说的模型,月球应该有70%-90%是由忒伊亚行星的残骸构成,而作为火星大小的忒伊亚,不可能形成于地球附近(地球有近10亿年的时间来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大型天体),所以忒伊亚上的氧同位素应该异于地球。

难道真的像神秘论中说的那样,月球是上古文敏在地面大战时,飞升到外太空的一块陆地?

难道是出现了巧合,忒伊亚的氧同位素,正好和地球相近?

难道是撞击过于剧烈,导致地球和忒伊亚在撞击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为了解释这个奇怪的现象,科学家们使用了新的方法和技术,对更多的月球样本进行了再次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月球样本中的氧同位素,在不同的样本中,分布差别很大。距离月球表面越深的岩石,它氧同位素的差别和地球就越大!这个实验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忒伊亚的核心被埋在月球深处,有力地支持了月球撞击形成理论。这个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期刊上。

月球表面的陨石坑和环形山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想象35亿年前的那次惊天冲撞。

形成于太阳系外层空间的忒伊亚,由于受到太阳引力的拉扯,闯入了内层空间。在经过地球轨道时,和地球发生了惊天动地的碰撞。地球表面瞬间变得像果冻一般柔软,岩浆从大地裂缝中涌出地面,海洋在其间沸腾,大地破碎,在岩浆表面起伏飘荡。

撞击的巨大力量,将忒伊亚的大部分残骸和地球表层的大块碎屑抛向宇宙。在地球周围,形成星环。在忒伊亚残骸和地球引力的相互扰动下,环中的岩石纷纷坠落。地球经历了上万年的陨石雨,同时,月球以忒伊亚残骸为核心,不断汇聚,不断生长,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巨型卫星——月亮。

行星附近的星环

各位同学觉得月亮是怎么形成的,欢迎一起讨论。

喜欢我的同学,请关注球球大百科。

参考:

Moon Mystery: Scientists Find Evidence of a Planet Encrusted Inside the Moon. From curiosmo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