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绿茶市场现状解读 价格是最低劣的卖点


买不到正宗日照绿茶,喝不到满意的日照绿茶,这是很多茶友经常遇到的问题。每年春节过后,随着春茶采摘的临近,各种关于日照绿茶的咨询也越来越多,不怕价格高,就怕买不到正宗日照绿茶春茶的忧虑也不在少数,更有一些茶友反映购买日照绿茶时,遇到那种传统的板栗香越来越少。在与一些茶商的交流中,很多茶商对于日照绿茶市场的现状甚是忧虑,随着电商的普及和日照绿茶知名度的提升,各种制假,售假现象层出不穷,以次充好者也频频出现,导致整个日照绿茶行业价格竞争越来越强,微薄的利润已经影响到了原料的选择与炒制工艺的进步。


一分钱、一分货,过度的价格战,必然影响上游的产品质量。过度的价格战,企业缺乏好的效益,必然对上面环节进行进一步挤压,这种挤压会导致上游环节收益进一步下滑,在这种情况下,茶叶鲜料的甄选,炒制工艺的提升,甚至茶叶口感的优劣都成为了次要问题。在价格竞争的最后阶段,为了确保利润个别制假,售假现象就会出现。当前日照绿茶行业出现的一些制假,售假现象一方面是由于个别商家的利欲熏心,另一方面或就来源于过度价格竞争。


价格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成就了中国商业,但是这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在这个时期,价格战也在对中国商业未来形成着负面冲击,过度的价格战,会扼杀中国商业的未来,摧毁中国商业的未来战略竞争力。华为掌门人任正非曾表示"再不可以忽悠中国消费者了。什么'物美价廉',什么'让消费者享受低价'等等。这些东西都是靠不住的。提升产品品质,需要巨大的投入和决心,需要几十年厚积薄发。你一味低价,就没有好产品"。


在日照绿茶产地,鲜叶收购市场一般会有两种收购现象,一种是精心收购好料,甚至不惜提高价格,对于鲜料的选择宁缺毋滥;另一种对于鲜料的选择不太注重,大众料即可,再粗的鲜料都要,个别反而会压低收购价格。其实我们不难理解,第一种茶商对于成品茶的品质要求很高,也会有充足的利润来进行鲜料的甄选;第二种茶商多半是因为利润微薄,没有太多的成本投入上浮空间,低价格是自己最大的竞争手段。第一种茶商基本都属于口碑和运行较好的品牌,第二种茶商反而显得举步维艰。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运营方式,第一种茶商会不断的积累着自己的口碑,产生更多的合理溢价,有充足的资金进行鲜叶的选择,炒制技术的提升,以及企业的再扩大。另外一种则会在价格竞争的道路上越走越窄,因为从正品到劣质再到山寨,价格没有底线,仅仅依靠低价竞争是无法留住顾客的。

过度的价格战,只能通过削减成本来PK,必然引发某些环节的偷工减料的现象。在日照绿茶行业中,产地基层茶商作为微笑曲线中本就是收益最低的一个环节,所获得的利润远小于掌握技术、和掌握营销推广、品牌运作的企业,而过度的价格战,下游商家在过度降低价格的同时,也会把价格的压力,转嫁到上游日照绿茶生产环节,进一步压低上游炒茶商的收益,如此情况下源头茶农成为了最终的受害者,为了增加产量和收入,个别滥用生长激素,农药的情况也会时有发生,这样的鲜料自然不会有太好的板栗香。这更是近年来日照绿茶茶农出现断层,年轻人不肯继续的原因。


价格是最劣质的卖点,如果一款日照绿茶只能在低价格上做文章时,那么这样的日照绿茶是不会有任何亮点的,想从这样的茶中品出很出彩的滋味也是很难的。同样对于茶商而言,过度低价格的产品,淡化了鲜叶的的甄选,炒制技术的投入,如此情况下得到的所谓客户也不会有任何的忠诚度可言,因为价格竞争是永远没有底线的。对于稍有品茶经验的茶友来讲只会损失自己的口碑,而那些以低价为购买宗旨的顾客,则还有更多的劣质,掺假,山寨日照绿茶在招手。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日照绿茶茶商将价格竞争变为品质竞争,价格的竞争始终有着真假优劣的底线,但是品质的提升是永无上限的。仅仅依靠低价格竞争获取客户只会让企业越走越窄,依靠品质积累口碑,提升品牌影响力才是长久之策。坚守品质,诚信经营,"做好茶"才是一个茶企生存的根本。同样终端茶商的品质竞争也会带动产地炒茶商,茶农的提升,这对于日照绿茶行业才是最好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