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个县被人们称为女都,占尽了仙气、帝气、英雄气,举世扬名

山西有个县非常神奇,也很传奇,女人特别优秀,也特别伟大。在这里中华民族的特有母性的优良品质发挥得琳漓尽致,彰显的完美无瑕,占尽了仙气、帝气、英雄气,是名副其实的女都,又被世人誉为"女杰之乡”。


一,文水人民心中的仙女麻衣仙姑

文水县凤城镇桑村有一座香火鼎盛的麻衣仙姑庙,庙里供奉着一位神女——任灵巧。
​​在文水,仙姑威灵甚高,非常出名,主要盛行在文水县境西半区内。原先只是桑村一社去祭祀并祈雨,后发展到北关、堡子村、南关、私评、岳村、冀村、韩村、麻家寨、杨家寨、武家寨、乐村、桥头、东夏祠、西夏祠、北夏祠、孝义镇、马村18村,后增加到24村(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土堂、里洪)影响甚广。祈雨活动旧时也由民间主办改为县令直接下文、拨银,并参与的半官办活动。

传说灵巧乃龙女转世,投生于桑村一任姓农家,因不堪忍受继母虐待和反抗父母包办婚姻,逃婚出走,由麻子地里骑一麻杆腾空而去,飞至汾阳石室山黄芦岭灵泉洞修炼成仙,世称“麻衣仙姑”。

仙姑广施甘霖,造福桑梓,家乡百姓为其筑庙塑像,世代供奉。

据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汾州府志》及庙中碑文记载,仙姑生于唐贞观元年(627)农历七月廿六,每逢仙姑寿辰或遇旱灾,文水人便“斋洁易服”,集18村的民间艺术精品,前往灵泉洞“求圣水,肩圣像而来”。

清乾隆40年《重修麻衣仙姑庙碑记》载:“余邑桑村素有麻衣仙姑庙,不知创建自始。父老所传闻,生于汾邑洪哲里,隐于石室山灵泉洞,麻衣草履修炼成仙。嗣后凡远近居民,有求必祷,无祷不应,感通之妙不可思议。岁旱祈雨,甘霖应祷而施,更屡著灵显,记曰有功德于民者,则祀之,兹之所建谅非淫祀可知。”

民国10年《重修仙姑庙碑记》载:“民国八年,己未六月大旱,秋苗之出土者将就槁焉。邑人之汾阳石室山灵泉洞,祈祷于仙姑,予步行十五里,迎仙姑舆于郊外。是日炎威如故,有云辄被风飘散,私心窃计,旱象若是,仙姑虽灵安得骤然民望哉?既而奉仙舆入庙,焚香礼拜,浓云密布,移时降甘霖三寸。越日又雨,既沾既足,苗之槁者勃然以头,岁则大熟。一时远者近者齐来顶礼,感颂仙姑之灵异,不置夫有功于民者则祀之。”

现如今,在文水每年三月伊始接仙姑、九月送回,年年如此,已成民俗。而每逢农历7月26日,桑村出嫁的姑娘们都要自发回村给仙姑过生日,以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
​​二,文水人民引以为荣的骄女武则天

武则天,名武曌,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期间,改名为“曌”。武则天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
​​​
​​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唐天授元年(690年),因文水县是其故里,改文水县为武兴县。唐神龙元年(704年),中宗复位,恢复原名文水县。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生前本人便亲口说过:“并州,朕之枌榆。这是文水是武则天的故里最有力的依据。武则天纪念馆建造在故里,这也是国内唯一一座女皇主庙宇,是文水县的历史性文化标志。

武则天纪念馆,又称则天庙,位于文水县城城北5公里,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占地2.6万平方米,则天庙正殿是庙内建筑的核心。武则天纪念馆始建于唐朝,如今正殿中还保存着一对唐代金柱和部分唐瓦唐砖。武则天作为一代女皇,在历史上谱写了一个传奇,也成为了文水人心中的传奇和引以为荣的骄傲。如今的武则天纪念馆中依然有武则天政绩陈列和武则天家族陈列,以及与武则天有关的名胜古迹陈列。作为全国唯一一座武则天纪念馆,这儿珍藏着她留在全国的文化遗产。

​三,文水人民出生伟大的烈女刘胡兰

刘胡兰,女,1932年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小年纪,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开展救亡运动,文水县也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从此,刘胡兰开始逐步接触革命道理,懂得了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
​刘胡兰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和小伙伴一起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有一次,八路军包围了敌军一个团,县妇女部长奉命组织民兵担架队支援前线。刘胡兰和几名妇女也要支前。部队首长劝她们:“前面正在打仗,很危险。”刘胡兰果敢地回答:“战士们都不怕,我们是女民兵,也不怕。”她们在前线表现得十分勇敢,不但为伤员包扎伤口,还帮助战士们运送弹药,一直忙到天黑,战斗结束才撤回来。这时的刘胡兰才13岁。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阎锡山部队占领了文水县城。1945年11月,刘胡兰参加县党组织举办的妇女训练班。40多天的学习,使她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阶级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回村后,她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与党员一起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还动员青年报名参军。刘胡兰于1946年6月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14岁。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抓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敌人没有办法,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当场铡死。但她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

1947年3月下旬,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纵队司令员任弼时向他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任弼时说:“是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才15岁。”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

刘胡兰牺牲后其忠骨就埋在她土生土长的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不久就建起了纪念馆,并以后多次进修了翻修,在纪念馆北端正面高台上就是刘胡兰烈士墓,台上松柏苍翠,墓上青草茵茵,墓前有一尊采用最优质汉白玉重塑的胡兰雕像,雕像器宇轩昂,满身正气,只看雕像,就能感受到她的慷慨陈词,大义凛然……。


​在刘胡兰纪念馆广场中央,一坐高大的汉白玉纪念碑上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熠熠生辉。这里每年都有大量的干部群众前来参观瞻仰。刘胡兰纪念馆现早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基地并早已定格文水人民心中,成为一种不朽的的丰碑,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时刻激励着文水人民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