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抗疫, 他是精准防控的“减压阀”




他的工作不为人知,也很少有人关注,但是他却从防疫开始的第一天就默默的加班加点,为港航管理人员提供技术支撑,为船户们提供通行便利,他就是杭州港航服务管理中心科技设备处的高级工程师赵阳

,防疫一线最可爱的幕后英雄战士。


从加入防疫战线以后来,迅速进入状态,梳理完成目前系统所掌握的数据资源,明确哪些系统可以用于智慧防疫,了解清楚开发人员的远程开发能力……



01 系统功能多增加一点 现场压力就能减轻一点


疫情初期,随着形势不断严峻,中心防控领导小组根据现有的人员力量判断,使用信息化手段能有效缓解一线抗疫压力,重担一下子压到科技部门身上。


为了能够短时间内实现智慧管控需要,科技部门需要最大限度将管控要求与现有系统功能进行叠加和整合,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数据和系统,达到操作简单、预警效果显著的目的。


由于熟悉智慧港航系统,赵阳总是一下子能够抓住领导小组的“点”,从重点疫区船籍港、始发港(上一港)的自动判断,到省际检查记录的对接,运输重点工程渣土船、泥浆船等绿色通道船舶的标识、过滤,重点关注船舶的告警等等功能几乎是一天一新增,甚至一天就增加好几个功能。


因为深知系统多实现一点功能,就能多减轻一点现场一线防疫同事的压力,所以系统成功上线的背后,是他和部门同事每天从清晨工作到深夜的付出。



02 多次深夜修复系统bug 只为了不影响一线人员正常使用


2月8日上午,杭州航区的船户们通过短信、港易通、GPS等多种途径收到港航提醒:“根据防疫工作要求,进入杭州航区的所有船舶必须进行船上人员身份信息的申报,手机打开“港易通”-“船员核查”-“船员管理”进行申报。”标志着杭州港航首推的“船员身份诚信电子申报”全面启动,也标志着智慧防疫全面开展。


看似一条简单的短信,却凝聚了多少背后的汗水,“和防控领导小组的需求对接-和开发单位的任务沟通-系统开发测试-系统上线”这个流程看起来是一条线,其实中间来回来回反复的次数是外人所不能想象的。


由于疫情期间能够正常开展开发的人员也相应少了很多,他承担起了系统测试的任务,好多bug都是他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改掉,所以好多次系统更新都在深夜,就是希望尽量不影响一线人员的正常使用。


除此之外,为了便于基层人员尽快熟悉新功能,编制《杭州市水上交通防疫信息化管控指导意见》、《杭州港航防疫期间信息化管控要点》,部分的系统操作说明也都是他亲自撰写,因为他知道怎么表述最符合大家的操作习惯,这样才能最快速、有效的上手。



03 精准防控+高效通航 水路智慧抗疫不断升级


防疫最艰难的时期,余杭北大门几个通道压力最大的时候,根据领导小组的指示,要迅速在海事艇上布设移动水上智能卡口系统。


在2月8日上午得知省际卡口检查数据可以共享之后,第一时间确认数据来源,沟通几家开发单位,当天晚上就实现了共享和集成,实现卡口系统中的船舶筛选和告警功能,避免了大量省际已检船舶的重复检查,大幅度减轻了现场工作量,保证有序、高效的通航。


随着疫情的逐渐好转,杭州水运复工、复产不断加快,辖区内通航船舶数量也渐趋正常。每天的进出航区船舶数量也达到了1000余艘次,若还是逢船必检,不但影响正常的通航秩序,现场人员力量也无法保证。


当他在得知数据资源局可以对接“健康码”的消息后,迅速行动起来,将“船员身份诚信申报+健康码”的创新举措投入实践,并和已有的水上智能卡口进行信息关联,实现“绿码”自动判断快速通行、“红、黄码”重点关注的差异化管理,缓解一线人员压力,又方便船员,智慧助力 “人管住、货畅通”的防疫、复工两不误目标。


虽然一直在防疫幕后“第一线”,原本也第一时间就报名支援公路的首批队员,因为工作需要最后留了下来,但是他始终觉得没能去一线和同志们并肩作战很遗憾。


疫情不断好转,但是他的“战场”依旧繁忙,系统保障、系统开发、系统完善……,微信工作群不停的闪烁,问题不停的解答已成为抗疫期间的常态。但是作为一名党员,在这样的时刻必须挺身而出、首当其冲、甘于付出,他的部门防疫工作记录里面“未完待续”几个字样还是那么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