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办往事】碧血丹心——磨难中的妇女先锋团团长王泉媛

向所有奔赴疫情前线的医务工作者们致敬!祈祷最美逆行者们平安健康,愿患者早日康复,我们的心与你们同在!

碧血丹心——磨难中的妇女先锋团团长王泉媛

绵延两千里、古老而悠远的河西走廊,这个沉淀了整个华夏文明进程的一千公里的狭长地带,历史在这里留下了累累的足迹:辉煌灿烂的丝绸之路,闻名世界的敦煌壁画,灿若繁星的石窟艺术,文化瑰宝中的武威铜奔马,令人遐想的古城遗迹,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奇特艳丽的丹霞地貌,真是数不胜数。

而今再次转眼回眸,在这雄浑、苍凉的千里河西也曾留下一段令人扼腕、让人叹息的悲壮历史——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两万一千余人在河西走廊惨遭失败,几乎全军覆没。而失败后,遭遇最惨的就是那些被俘和流落的女红军战士,她们凄惨悲凉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的遭遇、难以忘却抚平的伤痛,都会让人为之落泪和感慨万千。而在这众多被俘流落的红西路军女战士中,妇女先锋团团长王泉媛就是其中之一,她的红色革命生涯,尤其充满苦难、曲折。心碎的坎坷经历正是西路军被俘女战士们的人生写照。

王泉媛,被俘时只有24岁。她本姓欧阳,1913年出生在江西吉安县敖城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7岁时在母亲和姐姐的包办下,被迫嫁给了比自己大16岁的茶园村长工王照斗。按当地风俗,结婚后要随夫姓,从此,她才公开起名叫王泉媛,而她的原姓欧阳却渐渐被忘却了。1930年随着敖城暴动红旗飞舞,“共产党”这个词语,就像一团火种,在她心中萌动、燃烧。随后,她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团支部妇女干事。先后在指阳区、吉安县、湘赣省委、兴国县工作,之后,她作为代表参加了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193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央卫生部妇女工作团工作。1934年10月,王泉媛随中央纵队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三过雪山、二过草地,期间经历无数次的革命斗争并和同志们共同开展群众工作。当时中央红军中30名女同志,除了3名同志途中留在当地开展革命工作外,自始至终参加长征的中央女红军干部共27人,王泉媛就是其中一员。

1934年12月,王泉媛随主力到贵州,在距离遵义四百里的一个县城休息了三天,过了一个旧历年。据王泉媛回忆这是长征以来第一次休息,所以她记得特别清楚。1935年1月妇女工作团进入遵义,在此经蔡畅、李坚贞介绍,王泉媛与王首道结婚。长征结束后,在原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体检,成立了1300多名红军女战士组成的妇女抗日先锋团,王泉媛被任命为团长,吴富莲为政治委员。至此,妇女抗日先锋团作为西路军总部直属的一支部队,踏上了艰苦的西征历程。

王泉媛去妇女先锋团的第二天晚上,先锋团即奉命向靖远县黄河岸边出发。出发前王泉媛在全团作了“要大家搞好团结,保持军容风纪,克服困难,准备吃苦”的动员。两三天后乘羊皮筏子过河。过河后,妇女先锋团一直随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行动,配合红五军、九军、三十军,同阻截的地方军阀马步芳、马步青部数度血战。王泉媛带领的妇女团不仅在战场上无所畏惧、全力拼搏、奋勇杀敌;而且还尽心竭力的护理伤病员,同时,不辞辛苦的为红军战士日夜赶制衣服鞋袜。

就在1937年1月,妇女先锋团和总供给部的战士们被敌人重重包围在临泽城内,女战士们奋力拼杀,在没有武器弹药的境遇中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战斗十分惨烈,四百多名女战士壮烈牺牲。后部队被迫突围,在突围临泽的战斗中她们白天不仅运送弹药、粮食、抢救伤病员,晚上还承担站岗放哨、担任警戒的重任。1937年3月12日,西路军余部从梨园口进入祁连山,为了采取特种方法达到保存人员战斗力量和应对变化不测战术,妇女先锋团幸存的数百名女战士,只能就地分散,自谋生路!从此妇女先锋团的番号不复存在,但她们的战斗却仍在继续。团长王泉媛,特派员曾广澜等十几名女战士带领不足十五岁的小战士们在绵延千里的荒山雪岭中,顽强的艰苦行军。草鞋磨烂了、跑掉了,单衣单裤被枯枝利岩撕成了褴褛的布条;手脚肿了,紫黑色的血水凝结在伤口上……;一个个饥寒交迫、精疲力竭,她们困顿麻木的走着,有的一头栽在雪窝里睡着了,有的在恍惚中坠下了山崖……。

失掉了主力部队的依托,失掉了集体,失掉了武器,这些在冰山雪岭中顽强挣扎的女战士,即便再有本事,也难逃被俘的命运。团长王泉媛、政委吴富莲等一百多名妇女先锋团的干部战士不幸被俘,关押在凉州监狱中。监狱警备森严、院内阴暗潮湿,女红军们全部穿的单衣单裤,吃的黑面烂菜,一点盐都没有,大家饿极了,放风时把院子里的黑花叶子都拔着吃得精光。一个月后,一个个被折磨的面黄肌瘦、蓬头垢面,但却没有一个人屈服。王泉媛受尽敌人的欺侮、凌辱和暴打,后来几经周折,从永昌逃到了兰州。

到了兰州,敌人盘查很严,进城的唯一通道——黄河铁桥根本无法通过,王泉媛只好绕到下游,搭羊皮筏子过了黄河。

兰州街上,“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甘办事处”的大长条木牌公开挂着。王泉媛终于找到了!找到了党、找到了组织,她眼中噙满了喜悦和激动的泪水,回想自己所经历的苦难和坎坷,好像在这一刻都已不算什么。然而令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王泉媛向办事处接待她的工作人员申述完自己被俘后这两年来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后,得到的却是:“一年归来收留,两年归来审查,三年归来不管的结果”;工作人员给了她五块银元,把她送出了门外。王泉媛托着五块沉甸甸的银元,难以抑制心中的酸楚和伤痛,泪水止不住的往下流。这个男子汉般的红军女团长,在枪林弹雨中没掉过泪,在敌人的淫威下没掉过泪,但此时此刻却止不住流下委屈伤心的泪水。最后,王泉媛擦掉脸上的泪水,沉痛地说:“这里不了解我,不收留我,我不怨你们,我只求你们向党组织转达一句话,就说我王泉媛永远是党的人!”

此后,王泉媛和另外几名西路军女战士在小渡口乘羊皮筏子过黄河,到了兰州东关,1942年,王泉媛几经周折,衣衫褴褛、腿脚溃烂的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江西老家时,家里年迈的老母亲和亲人都不敢相认,后来她嫁给了当地农民刘高华,而此时的王泉媛由于长期的征战和被俘期间所受的非人折磨,早已丧失了生育能力,她再也不可能有自己的孩子了!1949年7月,解放的炮声刚刚从远处传来,王泉媛就跑出几十里,来到县城迎接自己的亲人。是的,这就是当年的红军啊!她看到他们的时候,心潮澎湃,泪流满面。从此,她不管别人怎么看她,仍然一往情深的参加了革命工作。

1962年,康克青陪朱德委员长回到井冈山,路经吉安,康克青见到了阔别27年的王泉媛,此时的王泉媛面黄肌瘦、身体孱弱,康克青吩咐工作人员马上送王泉媛住院治疗……由于康克青的过问,王泉媛被选为政协委员,1968年,她担任了泰和县禾市乡敬老院院长。这年她已55岁,已到了退休的年龄,但她却挑起了一个乡村敬老院的重担,并且一干就是十三年,1981年68岁的她回到了交通闭塞的乡下。期间,她不计名利得失,十几年如一日,把自己晚年全部的精力和心血,奉献给了这个革命根据地的乡村敬老院。除了精心照顾和护理孤寡老人外,她还先后抚养过六个孤儿。1982年,王泉媛应全国妇联的邀请,来到北京,见到了战友王定国,也见到了曾经是她丈夫的王首道。见面后,两人都禁不住眼圈红了,王泉媛沉默了一会,说:“别的我什么都不说了,我只想问你一句话,当年我从河西跑回兰州,是不是你不要我的?”王首道摇摇头,说:“不是,我在延安等了你三年,一直不见你回来,才又重找的。我不信那些说你不好的流言蜚语……”后来,他又对妇联的同志说:“好同志,王泉媛是位好同志啊!她的资格、她的经历,提多少要求都不过分,可她从来都没有张过这个口啊!”1987年,王泉媛在恢复组织关系无望的情况下,又一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且向组织提出了恢复党籍并承认她是一个老红军战士的请求和愿望。

后经中央组织部同意,于2006年9月,江西省委组织部(2006)90号文,吉安市委组织部(2006)5号文下达:重新确认王泉媛同志的党龄从1934年2月算起。本通知直接送达王泉媛本人。这是红军女团长王泉媛在有生之年向党组织提出的唯一请求。她后来多次说到:“我死也瞑目了。”从1937年孤身到兰州“八办”,归队受阻到这天,王泉媛终于盼来了这一天。而她已经93岁高龄了。这一天她等的真是太长太长了!三年后,2009年4日,王泉媛在江西泰和去世,享年96岁。

有人这样形容老红军女战士王泉媛的人生:一生坎坷、两袖清风、三过草地、四爬雪山、五次婚姻、六个孤儿、七次遇难、八陷暗算,九死一生。

作为笔者的我,作为讲西路军历史讲了十几年讲解员的我,身为女性的我,一直有感动想要写出一篇关于这位杰出女红军干部的人生故事,然而当中却多次停笔为她的曲折经历和不幸遭遇为之伤感和叹息。但是当我写完她的人生故事后,我看到了在波澜壮阔、空前绝后的红军铁流中,女红军们展现出的伟大人格力量、忠诚正直的赤子情怀、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她们追求独立、向往自由的妇女解放精神;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彻底革命精神;互相帮助、团结战斗的阶级有爱精神;忍辱负重、先人后己的无私奉献精神;将永远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激励我们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薪火相传,砥砺前行!

撰稿:孙轶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