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武汉加油”我更希望孩子会说“风月同天”

今天看到长江日报评风月同天与武汉加油:《相比“风月同天”,我更想听到“武汉加油”》。

这篇评论文章中指出“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这12个字里面,我听到了14亿颗心灵碰撞的声音,这让我瞬间感受到,我是置身于一个宏大的集体之中,这个集体有一颗强大的灵魂。”

这篇评论引发广泛的批评。

先说一下观点,我认为这篇评论极不妥。

我想评论员的本意是经历了奥斯维辛程度的悲剧,武汉人民无心欣赏那些伟大感动和风花雪月,但是对于邻人何必这么苛责,何况引用的还是中国的古诗,这时候抢这个有意义吗?

中华文化璀璨,我们绝不可自我设限,不敢亲近伟大的文化遗产。总有一些简单的逻辑粗暴喷出:仗义每多屠狗辈,我没文化我光荣,我不读书来我不读书。这种看法有什么好处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古贤人早有文明社会的标准在,我们何苦不承认自己文化肤浅,盛会美景也说不出个一二三四五来,憋半天说一句“牛逼”。

我女儿刚两岁,调皮机灵,发现孩子学习能力很强,三四个月时候就会握着拳头吼“奶”,现在唐诗能背很多首,天天各种中英文儿歌不离嘴,数学能数到几十,单词甚至达到了我小学时的单词量,每天自己弹电子琴画画。

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一代孩子总会超过我们很多,再不会口拙于武汉加油,而能说出风月同天这样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