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奇异的古钱币你了解多少?


喜欢就点关注吧!转载请注明出处,其他平台转载请联系我们

燕明刀,刀面均铸造有一“明”字,属于燕国货币,故名。由于燕明刀出土数量众多、流通范围广,在战国晚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笔者打算从明刀的类型、文字、年代等几个方面具体阐述。

一、燕明刀的出土及分类

根据报道及相关资料的统计,明刀的出土数量前些年就已经达到了3800余市斤零58000余枚。1965年以来,仅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内就出土了完整的明刀33315枚。按照出土地域来看,如果以燕下都为中心,其出土范围南到石家庄、邯郸及河南郑州、洛阳西,北及北京、天津、河北滦平、承德,内蒙古的赤峰、宁城、凉城一带,东北到辽宁的沈阳、朝阳、敖汉旗、锦州、鞍山、义县、抚顺、辽阳,辽东半岛的营口、金县、旅顺和吉林的辑安等地,西到山西省的原平,东到山东省烟台、蓬莱及平度即墨故城等地,甚至朝鲜和日本也有出土。

按照铸造时间的先后,燕明刀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种类型。早期燕明刀刀体宽,刀首部呈现一定内凹,刃部外廓较显著,一般通长13.7—14.4厘米。正面文字“明”粗放有力,“日”、“月”二部首为左右结构,背面文字多为单个文字,常见有数字、左右方位字和一些符号(图一)。


早期燕明刀正面



早期燕明刀背面



中期燕明刀属于由早期刀演变为晚期刀的过渡类型。与早期刀相比,刀身变窄,刀背弧度有所变化,开始在刀身与刀币相结合处出现了圆弧。正面“明”字较大,“月”部首呈包围“日”部首状,背面文字更加复杂,除了少数与早期刀相同外,其余背文都为左、中、右单字或是左、中、右加数字或符号组成的字组(图二)。另有一种背文可释读为“外炉”,可能与铸造刀币的地点有关(图三)。

中期燕明刀正面



中期燕明刀背面


中期燕明刀背文‘外炉’



晚期刀体型进一步变小,一般通长13—13.5厘米左右,刀背明显出现了转折,称之为方折或磬折。刀柄上的竖线开始延伸至刀身处。此时的“明”字已经变成完全包围结构,看起来颇似人的眼睛(图四)。晚期刀与中期刀的背面文字大体相同。

晚期燕明刀正面

晚期燕明刀背面


以往的钱币学家总结了燕明刀正面文字“明”各种时期不同的写法,基本上能够正确的分清楚早、中、晚期的类型,为了使读者有更直观的感觉,我们做了一个“明”字变化图,如下:



二、关于“明”字的解读

关于燕明刀正面文字“”的释读问题,至今尚未达成共识,从清代学者到今天一百多年间,长期争论,没有得到统一的答案,甚至有学者认为,它“是一个奇人所创造的奇字”。关于此字的释读,归纳起来大概有八种说法。

一是释为“明”字。清代人马昂在《货币文字考》一书中认为此字是地名,即赵之明邑。史书有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五年,拔赵二城。与韩王会新城,与魏王会新明邑”。明字的释读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同。

二是释为“盟”字,民国时期河南著名金石学家关百益先生认为燕明刀“为古代盟会之用”,因此正面文字应该是“盟”字。

三是释为“同”字,清代著名画家戴熙同样也是一位对钱币很有研究的金石学家,他认为应该读为“同”字。

四是释为“泉”字。清代人李佐贤在其著作《续泉说》中认为此字“像水之汇也”,因可读为“泉”。李佐贤是清代研究钱币学的一位重要学者,其著作《古泉汇》集泉学著作之大成,收录古钱拓本6000余种,钱范75个,对春秋战国时繁多的刀币、布币,首次加以考校分类,著录农民军及地方割据势力的钱币,在古钱学研究中堪称创举,受到了后人极高的评价。

五是认为此字是“回文”。清代人蔡云在其著作《癖谈》中说:“像泉水之回旋······此盖寓流布四方之义”,“必是太公初制,名之曰回文刀,以区别于篆文小刀”。

六是释为“易”字。这种说法的依据主要是《说文解字》一书,该书认为“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后又有学者进一步延伸,“易与燕为一声之转,同音相通”。当代钱币学家张弛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刀币汇考》一书中也力主此说。

七是释为“匽”字。著名历史学家杨宽先生认为此字为“匽”字之省,释读为“明”是属于前人的误识。著名甲骨文专家陈梦家先生也支持此说,解释为“所谓‘明’可能是‘匽’的简写”。甚至有学者认为“匽”即是“燕”,把国名铸造在钱币上符合历史背景,这一说法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同意。

八是释为“眼”。中国钱币博物馆黄锡全先生根据出土古文字材料与古文献的记载,主张“”字应该释为“明”,但可以读为“眼”。晚期的明刀的写法正如一只眼睛;而且“眼”与“燕”音近,也满足把国名铸造在钱币上的合理说法。

以上是一百多年来,众位学者对燕明刀面文的认识,可谓众说纷纭。时至今日,学术界也没有一个令大多数人信服的观点,这反而更加给燕明刀增添了一种神秘感。正如今天我们看到两千多年前的货币,总是铜锈斑驳,它们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恐怕没人说得清了。可正是这些神秘感,令后世多少学者为之着迷,为了寻找真理、孜孜不倦,也许这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

三、燕明刀的铸行年代

关于燕明刀的铸行年代,过去看法也不统一。有学者认为其属于战国初年之物,有的认为属于战国晚期。新中国著名钱币学家彭信威先生认为:“明刀大概流通于公元前第四世纪末和第三世纪,这是燕国战争比较多的时候。磬折刀大概是铸于公元前第三世纪的后半叶,那时候燕、赵两国之间有许多战争,而且燕国经常打败仗,军费开支一定穷于应付。后来受到秦军的进攻,更是不得不大量铸造来支持战争”。

1978年考古学家发掘燕下都10号遗址,在探方36第456号灰坑中发现两合燕明刀的钱范,属于我们所分的中期型。根据该坑出土陶器排比及燕下都陶器的分期,这一灰坑属于战国中期,这就为划定燕明刀的时代提供了证据。又,中山国灵寿故城内五号遗址(铸铜作坊遗址)及城内各处,经常出土早期、中期燕明刀,却不见有晚期类型。我们已经讲过,中山国复国后桓公迁都灵寿约在公元前378年,最后于前296年被赵所灭。由此,可以判定早、中期燕明刀必定铸造于公元前296年之前,晚期刀铸造于此年之后。

黄锡全先生曾推定燕明刀的铸造年代为:早期型在战国中期前段,相当于燕桓公(公元前372—前362年)、燕文侯(公元前361—前333年)时期;中期型在战国中期后段,相当于燕易王至燕昭王(公元前332—前279年)时期;晚期型属于战国晚期铸币,时间相当于燕惠王以后至燕国灭亡(公元前278—前222年)时期。这样的推断与燕国的历史情况也是相符合的。燕国经济的发展和强大,主要在其政治中心转移到燕下都以后。根据考古发掘,燕下都始建于战国中期,至秦国攻克后结束,期间作为燕国实际的政治、经济中心地位未变。

燕明刀正是由于年代历经久远、出土数量众多、版别种类繁杂受到了收藏爱好者的青睐,如今的钱币市场上,燕明刀的身影很是常见,价格并不高,成为了人们不断追求收集的一个热门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