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玉屏前光村蔬菜地裡如何長出“金疙瘩”

煙雨濛濛的初春時節,走進玉屏自治縣朱家場鎮前光村蔬菜基地,只見一批群眾正在田間地頭採收芥菜。

“一畝地能產15000斤左右,雖說只有兩毛錢一斤,但是,只需要3個月的時間。”前光村老屋組貧困群眾楊言菊一邊忙著採收,一邊笑著說,等到採收結束,馬上就要栽種豇豆了,一年下來,有半年時間在田地裡勞動,有半年時間在公司務工。想著在家門口就可以賣掉,還能在公司務工掙錢,別提心裡有多高興了。

楊言菊口中的公司,是貴州明渝菜業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於2019年底。說起公司的橫空出世,前光村村主任萬一富有些難為情地說:“若不是起初對趙總的連哄帶騙,哪有如今的坐地生財。”

在2018年以前的兩年多時間裡,前光村採取“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以畝均700元的價格流轉村裡150畝田土,用於種植蔬菜。然而,由於銷路不暢,芥菜或是包菜幾乎都是一半以低價銷售,一半爛在田土裡。合作社虧損,群眾無增收,不少群眾紛紛選擇到周邊打零工,維持家庭日常生活開銷。

萬一富和村支書萬建華看在眼裡,痛在心裡。幾番推心置腹的合計之後,大家共同得出兩個結論:銷路不暢,是因為產品單一,無附加值,缺乏市場競爭力;群眾積極性受挫,究其原因,在於沒能實現多季輪種,增收無望。

2018年,萬一富和萬建華等人去往三穗銷售芥菜時,結識了當地一家加工廠的技術總監趙大明。一來二去,彼此的溝通交流逐漸加強。“要解決蔬菜銷售渠道,其實很簡單,只需在當地建設一個加工廠,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一語驚醒夢中人,趙大明原先是烏江榨菜集體公司生產技術部的一名工人,從業40年的他,是榨菜加工的行家裡手。

建一個加工廠很容易,但是,關鍵得有技術人才做支撐。2018年上半年的一天,萬一富和萬建華在商議如何建廠生產榨菜時,不謀而合地想到了趙大明。第二天清早,萬一富便驅車前往三穗,見到趙大明後,開門見山地說道:“趙總,我們從您愛人那裡得知,您早就想開一個自己的榨菜加工廠,不如跟我前去村裡實地考察,有什麼困難,我們村支兩委全力協助解決。”見趙大明有些舉棋不定,萬一富趁熱打鐵:“如果您真想辦工廠,您自己辦也行,我們投資入股也好,全都由您定,只要您肯點頭。”就這樣,在萬一富的盛情邀請下,趙大明終於點頭答應了下來。

來到前光村實地考察之後,趙大明將土壤樣本帶回去檢測,權威機構的檢測結果讓他喜出望外:氮磷鉀等微量元素的比例,與蔬菜生產所需完美匹配。2018年底,趙大明辭職來到前光村,開啟了廠房選址工作。2019年年初,廠房選址成功之後,萬一富連忙統籌調配牆磚、鋼筋、水泥、砂石等材料。“好不容易引進了技術人才,就得提供保姆式地貼心服務,好讓人家在這裡安心工作,開心生活。”萬一富介紹,下半年,工廠順利建成,僅僅是他自己一個人就投資了90多萬元,趙大明以20多萬元的現金和技術入股,總計投資近200萬元。

榨菜加工廠有32個醃製池,每年可生產2000噸芥菜。為了保證貨源充足,去年年底,公司除了發動群眾自主栽種蔬菜以外,還到10公里處的岑鞏縣水尾鎮洽談收購協議,發動當地群眾種植100餘畝蔬菜。

從當初的銷路不暢到如今的只愁沒菜,只因前光村找準問題的癥結所在,對症下藥,把組織方式從簡單的“合作社+農戶”轉變為“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就地解決銷售問題,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拓寬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

“如果蔬菜供給能保障,只需一年多的時間,公司就能夠把投入資金掙回來。”貴州明渝菜業食品有限公司法人趙大明說。